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日期:105-11-18

育林組

  • 地址:100060 臺北市中正區三元街67號(交通位置圖)
  • 電話:(02) 2303-9978 分機:3832
  • 傳真:(02) 2333-1612

本組簡介

本組主要任務在於優化經濟樹種育林技術、培育和開發林下經濟品項、種源蒐集與利用、林木育種改良與生物技術、森林土壤及養分循環之研究,本組之下設育林技術、遺傳育種與林木種子、土壤等三個研究室,目標在台灣木材及其他林產品可以永續生產,同時增加森林與土壤碳匯之生態系統服務。

研究重點

育林技術研究室:

研究各種類型森林,包括人工林、天然林、竹林、海岸林與環境林之森林更新技術,深入了解不同類型之複雜更新過程,研究包括天然更新、直播與育苗造林。涉及種子生態、發芽、種苗培育、營養系繁殖、造林整地與植被競爭之影響等等。研究目標在建造成林、促進樹木生長與發育。研究室配合活化休耕地政策,建立相思樹與桉樹的育林技術,提供菇蕈產業所需原料。同時提供屏鵝公路綠美化樹種選擇和栽植技術,以及發展海岸林更新技術。

森林遺傳和林木種子研究室:

臺灣林木種子有多變化的休眠性,研究種子的發芽,提供發芽技術,培育苗木,以符合當前植林減碳和綠色造林所需要的樹種。林木生物技術有用基因的研究,將木質素基因轉殖到林木上,提升製漿率及降低漿廠經營成本。選育高經濟價林產品如生產抗癌藥物之紅豆杉、保健食品之阿里山五味子、土肉桂、天仙果與檄樹。利用組織培養,培育年輕化之經濟樹種,及生產二次代謝物。管理林木種子園和營養系園,如臺灣杉、香杉和台灣肖楠等,並興建相思樹種子園與牛樟採穗園,這些優良品系能生產高品質的後裔與營養系。

土壤研究室:

研究森林土壤分類和化育,明瞭林地土壤特質,建立土相土壤圖,便於森林土壤之經營管理。研究森林土壤分類和鑑定,使得國土規劃更為完善。建立林區土相土壤圖,便於森林土壤之經營管理。研究環境變遷對森林土壤養分循環的衝擊、不同土壤層之微生物變動和有機物分解之關係、土壤動物對森林碳和氮循環及植群的影響等。最後也是最重要的研究是森林和各種不同的樹木對固定二氧化碳的效率,以及碳和氮在土壤中的循環與變化等。

  • 日期:105-11-23

森林經營組

  • 地址:100051 臺北市中正區南海路53號(交通位置圖)
  • 電話:(02) 2303-9978 分機:1316
  • 傳真:(02) 2375-4216

本組簡介

本組現有研究人員12人,技工4人,約僱人員5人,臨時契約工10人。依研究主題區分為空間規劃研究室、林分經營研究室及社會經濟研究室等三個研究室。

研究重點

森林與自然環境面對氣候變化的威脅正發生不可預期的變化,本組由森林資源調查、林分經營與社會經濟調查三個向度來處理瞬息萬變的當前現象。在森林資源調查方面,結合已高度開發的人工智慧程式,以機器學習分析遙航測影像,發展快速即時的智慧林業系統;在林分經營面向,學習天然林結構調整過往人工林技術,並透過長期樹種生長資料庫建立各項樹種參數,以推估森林碳匯及做為制定森林經營計畫書之依據;就社會經濟角度,森林/林業為回應民眾期待與國際潮流,需從法律、政策、市場與文化來滿足社會需求與儲備未來充足的森林資源。此三項研究重點從時間尺度都包括過去、現在與未來;從空間尺度從地球觀測到樣區調查;而研究對象則整合社會與不同世代的對森林與環境的觀點。依此,期能從歷史數據、科學方法與在地驗證,不斷嘗試各種可能的森林經營策略。各研究室近期研究主題如下:

空間規劃研究室:

  1. 應用遙航測與地理資訊系統於森林監測(如森林健康、毀林、森林火災等)。
  2. 以智慧林業建置林地分級自動測繪與決策支援系統。
  3. 建立長期多元航遙測影像資料庫並開發景觀變遷動態監測系統。
  4. 整合多源森林地理空間圖層與建置歷史資料庫。
  5. 發展AI技術應用於森林資源清查和分類測繪。
  6. 因應氣候變化之森林地景規劃、環境敏感區監測與管理策略。
  7. 發展氣候變化情境下植群與林分變遷模擬研究。
  8. 基於物種保育之空間測繪與動態評估。
  9. 推估森林蓄積、森林損失之碳匯效益研究。
  10. 森林地面調查、取樣與空間統計。

林分經營研究室:

  1. 經濟性人工林中後期撫育與收穫研究。
  2. 因應氣候變化之人工林複層林與近自然林技術之發展。
  3. 天然針闊葉林動態監測、自然演替與適度干擾之研究。
  4. 發展永續經營與森林生態之作業方式與經營計畫。
  5. 森林資源永久樣區設置與調查之研究。
  6. 不同樹種生長模擬與材積式建立。
  7. 林分生產力準則與指標之研究。
  8. 因應生態與工業需求之栽植技術與管理模式。
  9. 樹木保護、養護與健康檢測。
  10. 竹林經營與碳匯評估。

社會經濟研究室:

  1. 森林生態系服務效益經濟價值評估。
  2. 森林碳匯計量及碳交易模式。
  3. 林業政策之研究與評估。
  4. 全球氣候變遷之森林和生態環境法律體系與立法趨勢。
  5. 木材自給率、木材市場與產業經濟分析。
  6. 私有林調查、輔導模式與合作機制之研究。
  7. 社區林業之公眾參與及共有資源管理之調查。
  8. 森林美學、遊樂以及與公眾輿論與民意調查之相關研究。
  9. 森林與木材文化之認知、創新發展與方案設計。
  10. 國際林業議題發展與趨勢分析。
  • 日期:105-11-23

森林保護組

  • 地址:100060 臺北市中正區三元街67號 森林研究大樓(交通位置圖)
  • 電話:(02) 2303-9978 分機:2501、2502
  • 傳真:(02) 2307-8755

本組簡介

原隸屬臺灣省政府農林廳林業試驗所「森林生物系」,隨國際對森林保護觀念日益提升,1991年7月成立本所「森林保護系」,員額9名,專責森林保護之研究工作。1999年精省後,更名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2003年7月本所組織修編,改制為「森林保護組」。2023年8月依據行政院推動組織改造,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升格為農業部,今為「農業部林業試驗所森林保護組」。

研究重點

臺灣森林覆蓋廣闊,涵養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在林業經營上,林地依據地勢與經營目的分級,以達生態系保育及永續利用的目標。森林保護組的任務為預防與控制森林受損,維護森林健康及發揮生態系功能與服務,針對造成森林退化的生物(如病蟲害、獸害等)或非生物因子(如森林火災等)進行研究,並尋求改善森林經營的方法。業務範疇包括:

森林有害生物防治及病害、蟲害、獸害之研究

為達多元的森林經營目標,林木生長可能遭遇病原菌、昆蟲、鳥獸等造成的危害,根據林木受害情形診斷造成原因並提出防治方法,此外,外來入侵種對生態的影響與防治策略也是本組研究的議題。

  1. 臺東蘇鐵(Cycas taitungensis)白輪盾介殼蟲(Aulacaspis yasumatsui)危害監測計畫(林務局補助):1986年「臺東蘇鐵自然保留區」劃設,就地保育臺灣特有的臺東蘇鐵,然而2005年起觀察到外來入侵種白輪盾介殼蟲出現於保留區。研究團隊前往現地進行採集、監測,提供保留區內臺東蘇鐵、介殼蟲及其天敵族群的動態變化數據、資訊,作為林務局防治決策的參考。
  2. 桉樹枝癭釉小蜂緊急防治試驗(林務局補助): 桉樹枝癭釉小蜂(Leptocybe invasa)為植食性造癭蜂,係最嚴重之桉樹害蟲之一,造成臺灣地區種植的赤桉(Eucalyptus camaldulensis)及玫瑰桉(Eucalyptus grandis)受害,病株生長遲緩甚至死亡,本計畫研發有效之防治方法,以降低損失。
  3. 外來入侵種龍眼雞(Pyrops candelaria):針對入侵種龍眼雞及相近的本土種蠟蟬如渡邊氏東方蠟蟬(Pyrops watanabei)及台灣錐頭蠟蟬(Saiva formosana)等,釐清其各成蟲、若蟲及卵等各階段之寄主植物種類、季節消長及天敵種類等,不僅可作為入侵種防治策略擬定的參考依據,也能更有效評估其對本土蠟蟬的生態衝擊。

森林保護、健康管理之研究及推廣

進行國內重要樹木病害研究,包括開發分子診斷鑑定技術、發病生態及健康管理研究,食藥用菇類的開發利用。歷年來曾執行相關研究計畫,包括重大林木病蟲害健康管理技術建立;樹木醫療體系建立之研究;重大林木病蟲害之入侵風險評估與資訊平台建構維護;林木重要根莖腐病原PCR快速檢測技術建立;樹木細菌性癌腫病監測及防治研究;林木種媒病害之研究;森林中食藥用菇類的開發利用及種源保存;天然林疫病菌與腐霉菌的調查及影響評估等,落實森林保護之研究與推廣。

林木疫情中心、樹木醫學中心及森林昆蟲標本館之經營管理

有鑑於歷年來林木醫學診斷及森林昆蟲標本的基礎,本組透過林木疫情鑑定與資訊中心及林業試驗所昆蟲標本館網站提供對外服務。

  1. 林木疫情鑑定與資訊中心(另開新視窗)維護管理:主要提供林木病蟲害防檢疫監控資訊網,作為民眾林木疫情通報之開放性服務窗口,協助診斷病因並提供防治措施,以維護森林樹木健康。此外亦協助本所樹木醫學中心業務,提供樹木醫學資訊交流服務。
  2. 台灣森林昆蟲標本館(另開新視窗)經營管理:持續擴充並妥善維護林業試驗所的森林昆蟲標本典藏,使之日益現代化、資訊化、友善化,能以高品質的標本材料與資訊為研究人員、決策者、教師或一般民眾進行館藏查詢、線上特展服務,作為科學研究或推廣教育的素材。此外,林業試驗所昆蟲典藏標本透過國科會補助數位化計畫,以每年製作一萬份高解析度數位影像的速度,逐步建置數位影像,詳細內容請參見台灣森林昆蟲標本館。

森林微生物、食藥用菌類、昆蟲及野生動物之研究

森林生物多樣性包括眾多的生物種類,如微生物、真菌、昆蟲、植物、鳥類、哺乳動物等。微生物及真菌分解森林土壤及倒木有機質,促進養分循環,昆蟲協助植物授粉,分解死亡生物,鳥類及哺乳動物調節昆蟲及其他無脊椎生物族群數量,傳播種子,影響植物的分布。森林生物之間的相互關係促進森林更新、減緩森林病蟲害、維持生物多樣性,據以維繫多元且永續的森林生態系功能及服務。

森林生物研究涵括森林、混農林、都市林、溪流、湖泊、濕地等多樣環境的真菌、微生物、昆蟲、蛙類、鳥類、哺乳類等動物的監測、生態與保育研究。

都市林及森林災害之研究

都市人口面臨氣候變遷,都市裡的森林可以發揮生態系功能,緩解高溫、暴雨、空氣汙染等災害問題,不僅為都市居民提高居住環境的舒適度、更能強化都市的社會生態韌性。都市林研究涵括都市樹木健康監測管理、複層林營造、綠廊建構、生態監測、社會參與等研究及教育推廣,為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中的永續城市提供自然解方。最後,建立都市林健康風險空間智慧平台,精進樹木健檢技術,以減緩病蟲害,是營造健康都市林所需的管理工具。

森林災害是指由於自然或人為因素導致森林生態系統損害的事件,除了前述的病蟲害,森林火災、颱風豪雨引發的崩塌、乾旱等事件,可能改變森林的環境,對森林生態系產生影響。過去在森林火災領域,曾發展森林火災危險度預測系統模式、調查與測繪森林燃料、並進行森林火災對生態過程及生物多樣性影響之研究。

  • 日期:104-11-23

森林生態組

  • 地址:100060 臺北市中正區三元街67號(交通位置圖)
  • 電話:(02) 2303-9978 分機:2801、2803
  • 傳真:(02) 2307-6220

本組簡介:

本組主要任務為(1)充份瞭解及完整記錄臺灣的植物多樣性並促進對植物多樣性的保育認知;(2)進而提供決策者在生物多樣性保育的充份資訊、可行建議及永續利用之方法;(3)透過植物園之經營管理,將植物科學發揮至研究、保育、教育及休閒遊憩之目的;(4)辦理森林氣象、水文循環監測及水化學研究工作;(5)辦理森林水土資源研究。

依研究主題區分有植物分類與植群研究、民族植物與公眾參與、國家植物園規劃與發展、森林氣象、水文循環及水化學之研究、森林水土資源保育等研究室。

研究重點:

生物多樣性保育與永續利用研究。分類學研究是生物多樣性研究的基礎,標本館的經營管理則是分類學研究依據。採集、鑑定、收藏與交換標本是標本館的例行業務,至2023年館藏已逾55.5萬號標本,為台灣最大與最古老的標本館,為使管理與查尋更為便捷,建置有資料庫及網站,供國內外學者便利查尋。研究人員同時進行各科屬之系統分類研究,除傳統形態分類,亦已收集之完整資料庫進行遺傳變異、植物與昆蟲種化關係研究。

植物園已是全球推行生物多樣性保育的重要據點,本組長期以來進行臺北植物園經營管理,包括植物園展示區之維護,國內外種質之交換與保存,遊客行為之研究,志工之培訓與解說教育之推動,並建置導覽網站,期提供民眾認知、學生學習及學者研究之材料,充分發揮植物園的保育、教育及研究的功能。

以植物園系統執行全球植物保育工作,除了植物園的域外保育收集研究調查,為能有效進行域內保育,原生植物之基礎生態調查亦為本組重要工作,瞭解物種組成與其生態後,進行物種稀有及瀕危程度之評估,並進行其生物學探討與保育研究。為能有效完善植物的再引回工作,民族植物的社區參與,連結植物園與社區場域的相關調查研究,參與性公民科學工具的推廣,亦為植物保育的重要研究工作。

森林氣象水文研究已在臺灣北、中、南部設置9處試驗集水區,及13處森林氣象觀測站,長期觀測天候狀況、降雨量及溪流水量,以探討水文循環與水平衡等問題,提供森林經營之參考。另外,臺灣颱風豪雨季節溪流水化學成分變異甚大,雨季時集水區流失大量的泥砂與營養鹽。經由六個地點的雨水酸鹼性質監測,顯示北臺灣酸雨較嚴重,中臺灣高海拔山區酸雨較輕微,中臺灣淺山地區酸雨居中。森林遊憩對溪流水質的影響以大腸菌數量最為關連。

森林水土資源研究係因臺灣特殊的物理環境與地質條件,集水區內坡地的集約土地利用,造成嚴重之土壤沖蝕與地表逕流,因此上游集水區不同土地利用的土壤沖蝕與地表逕流觀測分析,為研究重點之一,同時偏重逕流係數建立與土壤沖蝕率推估,以供森林經營與水庫營運之參考。此外坡地崩塌機制、林道穩定探討及簡易有效的減少土壤沖蝕設施,亦為研究題材。

植物分類與植群研究

  1. 植物之系統分類
  2. 臺灣植群暨資源之調查
  3. 植物標本館之經營管理
  4. 植物標本資料庫與查詢系統之建立與管理維護

民族植物與公眾參與

  1. 民族植物學研究
  2. 傳統生態智慧收集
  3. 社區參與植物保種

國家植物園規劃與發展

  1. 植物園之規劃、設置及經營管理
  2. 稀有及瀕臨滅絕植物資源之保育研究
  3. 植物培育與展示研究
  4. 森林植物種子保存與發芽研究
  5. 植食性昆蟲與造癭生物學研究
  6. 臺北植物園解說教育研究
  7. 臺北植物園志工訓練與管理

森林氣象、水文循環及水化學之研究

  1. 森林集水區水文循環及氣象
  2. 集水區森林作業對水文特性之影響
  3. 土地利用對溪流水理特性之影響
  4. 森林集水區溪流水化學之研究
  5. 酸雨對森林之影響
  6. 遊憩活動對水質之影響

森林水土資源保育

  1. 山坡地土地利用對逕流與沖蝕之影響
  2. 林道水土保持之研究
  3. 集水區水土資源整體經營之研究
  • 日期:105-11-23

林產利用組

  • 地址:100051 臺北市中正區南海路53號(交通位置圖)
  • 電話:(02) 2303-9978 分機:2618
  • 傳真:(02) 2303-5738

本組簡介

本組現有研究人員13人,研究領域有:林產物理、林產化學及林產纖維等。研究範圍包括:木質材料性質研究、木竹材加工研究、木質複合材料研究、林下經濟產物及林產物抽出與利用、植物揮發性氣體與森林療育結合、木材改良以及木材保存、農林剩餘資材循環再利用技術研發、特種紙與手工紙技術研製與開發、紙與綠色包材的再生減碳技術研發等。我們致力於充分利用林產物,開發多功能的林產品,以提升森林資源的經濟效益並實現森林的永續經營。

研究重點

面對全球森林資源的快速銳減和環境保護的需求,林業和林產界共同關注如何保育地球環境並有效利用和發展森林資源。因此,我們致力於研發木質材料的新加工技術,以提高產品品質和生產效率,從而提升產品的競爭力。同時,我們也專注於精進農林剩餘資材的循環再利用技術,開發綠色和環保的資源,以實現森林資源的永續經營。此外,我們還致力於研發林下經濟樹種和木本植物中的抽出成分,充分利用林產物和副產物的特殊成份。因此,以上是我們林產利用組的研發總體方向和目標。

  1. 輔導產業界及林農,提供安全有品質永續的林產技術及檢定服務,提升林產業產值。
  2. 研發多元化的林產利用,開發保育、文化及現代的林產品。
  3. 配合農業循環經濟政策,加強研發木竹材剩餘資材循環再利用。
  4. 研發各種機能紙、纖維素衍生產品、奈米生物材料、手工紙、特殊林產抽出成分及紙文創產品與等具可永續發展的高附加價值產品的開發研究。
  5. 以林產業技術配合地方創生政策,導入新科技,與產業合作發展轉型產品及技術。

商用木材基本性質研究及資料庫建立

現今,國內木材自給率為1%以下,木材需要量之99%以上仰賴進口,包括合板、製材與家具用材等。由於國內商用木材,因來自世界各地,材種複雜,辨識不易,材性不明,在加工利用上造成困惑。有鑑於此,針對國內主要商用木材之解剖、物理與強度等性質,進一步探討與研究,並建立資料庫以供國內木材加工業與學術研究單位參考。

農林剩餘資材循環再利用技術研發

農林剩餘資材以精進技術進行循環再利用之高值化產品研發,包括:特殊機能纖維材料、纖維衍生產品、生質材料、能源開發、特殊林產抽出成分、精油萃取及紙文創香氛產品並結合森林療癒等。

森林產物及林下經濟樹種成分分析及應用

為開發本土植物之新用途,包括林下經濟樹種,以提昇森林之附加價值,藉由溶劑萃取、水蒸氣蒸餾、微波萃取、超臨界二氧化碳等不同方法,提煉植物精油及其他特殊萃取物,再使用氣相層析儀及氣相層析-質譜儀等各種儀器分析並確認其結構,且與其他學門結合研究其效能與多元化利用。

樹木危險性調查及樹木風險管理計畫制訂之研究

研發應用無損檢測技術包括目視法、應力波法及鑽孔抵抗法等檢查及評估樹木的危險性,提供樹木管理單位的處置建議參考。歸納可能發生樹木破壞傾倒的公安事件之危險缺點項目,包括:1.腐朽的木材、2.破裂、3.根部問題、4.衰弱枝條的連結、5.潰瘍、6.不良樹體結構、7.枯死幹枝等七項,作為目視檢查樹木危險性的基礎。制訂樹木風險管理計畫綱要基準,提供樹木風險性管理的計畫擬訂參考。

木質複合材料研發及數位化加工研究

木質複合材料之研發應用,主要為針對人工林小徑木以及木質剩餘資材,透過與高分子材料或無機材料結合,開發加值化產品,包括:木材塑膠複合材、木絲水泥板、3D列印線材等材料的開發研究,並利用電腦數值控制工具機研發木質材料的數位化加工技術,以協助產業開發新產品及提昇生產效率。

木質材料應用在生態工法的建造及材質監測

以造林木木構件材料作為擋土牆時,其木構材逐年劣化及折減強度需加以監測評估,而其劣化及折減強度的變化及檢測,需藉由非破壞性技術檢測木構材加以瞭解。因此,利用不同非破壞性技術檢測技術,檢測木構件的材質,需取樣木構件的樹芯試材,並進行內部現存的防腐藥劑含量與材質劣化調查,以得知木構件材質劣化變化,進行適當之處置。

竹材多元化利用

台灣地區竹林資源豐富,民國五、六十年代國內竹材加工產業相當蓬勃,然而自民國七十年代以來,因大量替代品取代竹材,產業競爭力急速降低,致使產業外移,造成國內竹材加工業逐漸蕭條與沒落,亦使得國內竹林缺乏經營管理而荒蕪。近年來為促進國內竹材資源有效利用與提高竹材之附加價值,積極推動竹材機械化伐採及多元化應用,包括:竹炭、熱處理竹材、竹燃料顆粒及竹材纖維等技術研發,以使竹材可多元化利用。

森林與植物揮發性氣體研發與應用

於森林與植物揮發性氣體研發與應用方面,為以進行:臺灣本土樹種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排放監測與林木揮發性氣體釋出特性在森林碳管理的應用探討、揮發性氣體作為生物圈中信息化合物的作用研究,以及揮發性氣體的化學多樣性與應用、利用生物揮發物開發長效性的疾病控制與害蟲管理策略等研發。

木材耐久性研究與賦予新技術研發

依標準法進行臺灣造林木耐腐朽及抗蟲害性質,以建立天然耐久性資料庫,作為篩選木材之準則及利用之參考。此外,為延長木質材料使用壽命並兼顧環境保護需求,其研究重點有開發環保型木材保存藥劑、新型保存藥劑應用於本土資料之建立、熱處理材等新技術研發。

特種紙與手工紙技術研製與開發

主要著重於植物纖維製漿造紙利用新技術及多元化產品研發,包括:探討木材纖維形態分析、木材化學組成分分析、各種特種紙研製、手工紙製備、奈米生物材料及改質等具可永續發展的高附加價值產品的開發研究。

紙與綠色包材的再生減碳技術研發

主要著重於資源再生的循環模式,持續研發綠色產品,包括:紙的再生循環技術研發、綠色包材的漿紙節能製程研發、濕端化學與用水管理及生物技術於漿紙製造之研究等,以達製程精進改善,提高生產效率和節能減碳。

  • 日期:105-11-18

技術服務組

  • 地址:100051 臺北市中正區南海路60號(交通位置圖)
  • 電話:(02) 2303-9978 分機:3872
  • 傳真:(02) 22305-2027

本組簡介

技術服務組為本所試驗研究計畫與林業技術諮詢服務之窗口。主要業務包括林業科技計畫之規劃、研擬及管考;試驗林經營管理;研發成果創新育成、跨域合作與智慧財產權之管理;以及電腦軟硬體維管與資通訊服務管理及其安全防護等;另針對林業出版品及圖書資料,據以建檔管理,同時將研究產出資料及電子圖籍整合加值後應用服務,以提供本所研究人員最完善的研究資源環境,亦運用各種方式宣導本所研發之重要成果,提昇本所之社會形象與存在價值,以獲致最有效之技術服務績效,是本組業務發展與推動之重心。

業務重點

  1. 全國種樹諮詢中心:提供政府機關與大專校院(含)以下各級學校植栽養護諮詢服務窗口。
  2. 研究計畫管理:本所自辦、接受委託、國科會與產學合作等各項研究計畫之彙整與管考。
  3. 試驗林經營管理:試驗林計畫彙整與管考、查核作業、林地查詢與林業天然災害等相關事宜。
  4. 資訊管理:經管本所全球資訊網與研究相關之應用系統,提昇本所資通訊安全與個人資料保護,完善研究資料倉儲之建構與管理制度。
  5. 研發成果與創新育成中心營運管理:本所科研成果技術授權及智慧財產權運用管理,輔導農民或農企業研發育成相關新技術或新產品。
  6. 圖書館經營管理:本所圖書館為林業專業之圖書館,歷史悠久,藏書及期刊約五萬餘冊;相關專業圖書與期刊購置、典藏及自動化系統管理、館際合作、珍本圖書保存及修復。
  7. 科學技術推廣:臺灣林業科學季刊、林業研究專訊雙月刊、林業叢刊等刊物之出版及其管理。
  8. 圖資系統:定期更新本所試驗林地圖資及維護林業試驗圖資雲系統,以提供外部機關與本所試驗研究使用。
  9. 遙控無人機管理:協助本所遙控無人機管理資訊系統活動申請、定期更新無人機系統註冊與證照。
  10. 其他有關林業技術服務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