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李俊佑

  • 職稱:助理研究員
研究領域及負責業務森林土壤學、菌根菌群落及多樣性調查、生物地球化學
學歷

博士 

學校系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 

修業期程:2022~(進修中)

論文題目:模擬試驗乾旱對亞熱帶濕潤森林的菌根菌群聚及多樣性的影響(暫定)

指導教授:林登秋、陳可萱

碩士

學校系所: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 

畢業年度:2013 

論文題目:重複火燒對土壤養分、叢枝菌根菌及入侵植物生長表現的影響—以台灣中部大肚山地區為例 

指導教授:鄭智馨副教授

學士

學校系所: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輔修植物病理暨微生物學系) 

畢業年度:2010

簡歷

2023.08~迄今 農業部林業試驗所助理研究員

2020.01~2023.07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育林組助理研究員

2017.08~2020.01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福山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

2015.12~2017.08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新竹林區管理處烏來工作站技士

2014.10~2015.12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新竹林區管理處烏來工作站技佐

電話02-23039978 ext 2905
電子信箱myco2324@tfri.gov.tw
獲獎項目111 年森林資源永續發展研討會 教研組海報發表-林學組佳作
  1. 王巧萍*、黃菊美、杜清澤、林冠穎、李俊佑 (2023) 臺灣木麻黃海岸造林地2006與2021年間土壤碳庫之變化。臺灣林業科學 38 (2): 115-133。
  2. 林冠穎、林維怡、林子超、李俊佑* (2023) 鹽生固沙植物海馬齒 (Sesuvium portulacastrum) 根圈及根部內生微生物結構及功能研究。林業研究季刊 45(2):93-112。
  3. 鄭智馨、洪志祐、黃于軒、李俊佑、陳秋萍、白創文(2014)。台灣杉人工林之林分特性與發展。中華林學季刊47(2):155-168。
  1. 李俊佑、劉則言、林冠穎、杜清澤、彭炳勳、朱榮三(2024.11)。屏鵝公路三種新植喬木之土壤性質初探。2024韌性屏鵝公路植栽維護管理研討會。屏東縣,中華民國。
  2. 林冠穎、 李俊佑、劉則言、賴志銘、蘇子豪、王相華、林鴻志(2024.11)。微生物肥料在海岸劣化地復育樹種之生長促進應用。113年度森林碳匯計畫成果發表暨研討會。台北市。
  3. 陳建帆、林鴻志、賴志銘、林冠穎、 李俊佑、劉宇軒、王相華、張勵婉(2024.11)。海岸劣化地復育造林物種篩選及增匯潛力評估。113年度森林碳匯計畫成果發表暨研討會。台北。
  4. 林冠穎、陳玉安、 李俊佑(2024.09)。瓊崖海棠根部內生菌促生特性初探─以苦楝苗木接種效應為例。2024森林永續發展與育林技術研討會。臺北。
  5. 李俊佑、林冠穎、林苡涵、劉則言、黃菊美、彭炳勳、朱榮三、洪庭毅(2024.09)。行道樹與毗鄰公園土壤性質的差異初探—以屏鵝公路新埤路段以北為例。2024森林永續發展與育林技術研討會。臺北,中華民國。
  6. Lee CY, Lin GY, Liu YH, Wang HH, Chen CF, Chang LW. (2024.04). Reforestation based on the ditch-and-embankment technique increased soil carbon stock and alleviated soil salinity in a coastal area subject to land subsidence- a preliminary study. European Geoscience Union 2024 general assembly. Vienna, Austria.
  7. 黃菊美、杜清澤、 李俊佑、林冠穎(2023.09)。台61線鹽埕交流道環境林水飽和土壤電導度估算模式之建立。2023森林永續發展與育林技術研討會。台北, 台灣。
  8. 林冠穎、 李俊佑、黃菊美、葉芝妘、吳家禎(2023.09)。泡桐生⾧表現與微生物群落結構的分析。2023森林永續發展與育林技術研討會。台北, 台灣。
  9. 李俊佑、林子超、林冠穎、黃菊美、林庭毅、葉芝妘(2023.09)。疏伐對六龜鳳崗山臺灣杉人工林的土壤性質及叢枝菌根菌群落組成的影響。2023森林永續發展與育林技術研討會。台北, 台灣。
  10. 王巧萍、杜清澤、 李俊佑、林冠穎(2023.09)。由人工檜木林現況探討其育林研究方向。2023森林永續發展與育林技術研討會。台北, 台灣。
  11. 李俊佑、林冠穎、張勵婉、吳家慈、黃群涵、徐露玉、余尚鈺 (2023.6)。快速評估臺北都市林常見樹種的耐旱性方法之初探。2023年韌性建構與經營研討會。
  12. 洪庭毅、李俊佑、林冠穎、張勵婉、吳家慈、黃群涵、徐露玉、余尚鈺(2022.10)。建立以滲透勢計法量化臺灣樹種葉部耐旱性的方法之初探 。2022年森林資源永續發展研討會。
  13. 李俊佑、林冠穎、林子超、吳家禎、陳怡蒨、黃菊美 (2022 .9)。不同年齡的雜交泡桐的共生微生物群落組成差異初探。2022森林永續發展與育林技術研討會。
  14. 黃菊美、杜清澤、林冠穎、李俊佑、王巧萍 (2022 .9)。林分結構對東臺灣海岸林土壤碳吸存之影響。2022森林永續發展與育林技術研討會。
  15. 林冠穎、李俊佑、賴志銘、黃菊美 (2022.9)。鹽鹼地植物根圈微生物群落結構及苗木促生特性之初探。2022森林永續發展與育林技術研討會。
  16. Lee CY, Lin  TZ, Lin GY, Duh GT, Huang, CM, Hung CY.  (2021,9) Spore diversity and abundance of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in Taiwania cryptomerioides plantation– a preliminary study at Lioukuei, Kaohsiung city. Symposium on forest resource pre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Taipei, Taiwan.
  17. 林冠穎、陳怡蒨、李俊佑 (2021.9)。淹水逆境下接種叢枝菌根菌對雜交種泡桐苗木生長之影響。2021森林資源保存及利用研討會。台北。
  18. 李俊佑、林子超、游漢明 (2020.8)。菌根菌是否是造林的幫手—系統性回顧及後設分析的初步結果。2020森林資源保存及利用研討會。台北。
  19. Lee CY, Cheng CH, Lin TZ. (2018.4). Effects of repeated fire events on soil nutrients and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community along a fire induced forest/grassland gradient in central Taiwan. European Geoscience Union General Assembly Vol. 20, EGU2018-16222. Vienna, Austria.
  20. 李俊佑、林子超、鄭智馨(2012.10)。入侵草類和原生相思樹在不同火燒序列階段土壤下的生長反應及叢枝菌根菌群落變化。2012森林資源永續經營研討會。南投。
  1. 李俊佑、林建融、黎明儀、陸聲山、陳亭宇(2024)。當自然教育與定向解謎結合時—「福山勁好學」自然教育種子教師研習課程的設計及實踐。林業研究專訊。31(6):。
  2. 林冠穎、陳玉安、 李俊佑、蘇子豪(2024)。鹽地生機──瓊崖海棠內生菌在育林上的應用潛力。林業研究專訊。31(6):。
  3. 李俊佑、林冠穎、劉宇軒、王相華、張勵婉(2024)。海岸鹽濕地開溝築堤造林的土壤碳匯調查與效益。林業研究專訊。31(3):17-23。
  4. 林冠穎、 李俊佑(2024)。劣化地復育助攻手 — 生物肥料的育林應用。林業研究專訊。31(3):45-49。
  5. 黎明儀、林建融、 李俊佑、陸聲山(2024)。福山植物園自然教育之多元發展。林業研究專訊。31(1):8-15。
  6. 李俊佑、林建融、林冠穎、洪廷毅、林苡涵、陳宛琳(2023)。再造一片金絲燦爛—方莖金絲桃的繁殖培育初探。林業研究專訊。30(6):71-75。
  7. 林建融、陸聲山、黎明儀、 李俊佑、徐怡德(2023)。親子導向自然教育推廣活動-以林業試驗所參與綠色博覽會為例。農政與農情。371期,108-112頁。
  8. 李俊佑、林冠穎、洪庭毅、黃群涵 (2022) 。樹種的選擇困難-從準則的回顧到樹木特性資料的蒐集。林業研究專訊 29 (3):47-52 。
  9. 林冠穎、李俊佑 (2022)。大自然的肥料-植物促生微生物的育苗應用。林業研究專訊 29 (3):32-35。
  10. 李俊佑、陳芬蕙、葛兆年、洪庭毅、林冠穎、賴志銘 (2022) 。韌重而道遠-韌性都市林樹種的篩選及推薦。林業叢刊第165號。
  11. 洪志祐、李俊佑、許嘉軒 (2021) 。加拿大都市林也被迫參加的魷魚遊戲‐人為開發與氣候變遷。林業研究專訊 28(6):40-44。
  12. 李俊佑、游漢明、林子超 (2021)。接種還是不接種?淺論接種菌根菌應用於造林作業的難題及可能性。林業研究專訊28(4):54-58。
  13. 李俊佑、游漢明、陳可萱、林子超 (2021)外來植物成功入侵的潛在黑手―菌根菌。林業研究專訊28(3):26-30。
  14. 李俊佑、林子超(2020)。管窺生態劇場的幕後要角—菌根。林業研究專訊27(2):62-65。
  15. 劉則言、汪澤宏、徐孟豪、李俊佑(2019)。森林中無聲的對白—樹木間的訊息溝通。林業研究專訊26(4):15-18。
  16. 邱祈榮、李俊佑(2018)。千分之四倡議—健康的土壤是氣候變遷及糧食危機的救贖金鑰。林業研究專訊25(3):68-73。
  1. 2024科技計畫 屏鵝公路行道樹永續經營與效益評估 2024~2027共同主持人
  2. 2024科技計畫 氣候變遷下森林物種適應機制與模式推估 2021~2024 共同主持人
  3. 2023 前瞻計畫 劣化地復育造林增匯技術發展及增匯效益評估 共同主持人 2023~2026
  4. 2021 科技計畫 建立韌性都市樹種篩選與環境管理監測技術 主持人 2021~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