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日期:105-11-21

恆春研究中心

  • 地址:946005 屏東縣恆春鎮墾丁里公園路203號
  • 電話:(08) 886-1812、886-1157
  • 傳真:(08) 886-1707

本中心簡介:

本中心之發展肇始於日本治臺時期,於臺灣總督府殖產局下轄有龜仔角(龜仔甪)、港口、豬朥束(里德)及高士佛等四個區域並分設為母樹園。(一) 豬朥束(里德)事業地(第一號母樹園):本事業地係於1902年著手設置,為本場創業之根基地,其主要功能就是把想要殖育試驗的各種熱帶植物,先蒐集到此地予以護育,俟其略能適應土地環境之後,再將之轉植港口等其他事業地。(二) 港口事業地(第二號母樹園):創設於1903年,本事業地以移植第一母樹園經馴化物種為主要目的,尤以殖育臺灣瓊麻原始母株為最具代表性之植物。(三) 高士佛事業地(第四號母樹園):開創於1902年,以試種各種針葉樹以及其他熱帶地區之高山性植物為其主要任務。(四) 龜仔角事業地(第三號母樹園): 1904年設立,全區為珊瑚礁質石灰岩,亦即所謂「高位珊瑚礁」的溶蝕地形,並於1907年開工籌建辦公室、宿舍於此,並廣植各類熱帶經濟植物之標本,並附設苗圃。1908年把龜仔角事業地闢設「熱帶有用植物標本園」,為熱帶植物園之前身,其他事業地則改稱試驗區。上述標本園及試驗區後於1911合併稱為「殖產局林業試驗場恆春支場」; 1939改稱「恆春支所」;民國34年(1945)臺灣光復,改名為「林業試驗所恆春分所」,民國91年改稱為「恆春研究中心」。林區內天然景物及歷史遺跡甚多,熱帶森林生態及生物資源豐富。

研究重點:

熱帶植物園之經營研究

  1. 熱帶植物之蒐集與研究
    採集對象以恆春半島各地、南仁山、里龍山、浸水營、南橫公路和綠島、蘭嶼等國內熱帶地為主,採集之種苗除供試驗研究及植物園區所需之育苗外,亦與國內外各植物園進行種子交換。
  2. 自然教育之宣導與推廣
    配合植物園經營計畫,於植物園區各展示區設置各類型之解說牌,作為民眾進行自然教育的場所,並設有解說志工團,提供免費的解說導覽服務,此外亦辦理志工培訓活動,以增進志工解說教育之技能,提升自然教育之功效。解說服務預約及洽詢電話:08-8861157轉110
  3. 植物園展示區之經營管理
    植物園的功能在於保育生物多樣性、進行植物科學研究及環境教育,並提供生態休閒旅遊。因此本園區共計有17個植物展示區,除了作為研究及保育目的之外,亦提供教育及解說功能。17個 展示區分別為棕櫚科、榕屬、白榕、豆科、蘇鐵、藤本、熱帶果樹、樟科、殼斗科、稀有植物、恆春半島植物、水生植物、恆春半島民俗植物、蘭嶼植物、變葉木植物、天南星科植物以及蕨類植物展示區等。展示區中設置步道、植物解說牌及適量之休憩設施,引導觀眾進入參觀學習。

試驗林經營管理

中心下轄試驗林地共870公頃,其中鵝鸞鼻段共466公頃,內有辦公廳舍、恆春熱帶植物園區、墾丁高位珊瑚礁自然保留區及龜仔角苗圃;港口段共248公頃,內有港口苗圃;豬朥束段共98公頃,內有里德苗圃;高士段共58公頃,主要為試驗用地。各試驗林區所設之苗圃,為配合委託育苗計畫、稀有特有物種蒐集及植物園經營計畫之苗木培育場所。各試驗林區提供各研究單位及大專院校進行試驗及研究計畫,此外每月均排定人員對所轄之試驗林地進行巡視,以防止林地遭入侵並維護林地安全。龜仔角試驗林另設有森林動態樣區10公頃,進行長期森林林分動態監測。

  • 日期:105-11-21

嘉義研究中心

  • 地址:600054 嘉義市西區文化路432巷65號
  • 電話:(05) 231-1730
  • 傳真:(05) 232-8249

本中心簡介:

嘉義研究中心肇始於民國前4年,臺灣總督府殖產局在嘉義埤子頭創設苗圃,從事橡膠樹之繁殖試驗,翌年十月復於山仔頂闢設試驗地,而後又在中埔庄(今之中埔鄉)之澐水溪沿岸開拓官有山林,從事橡膠樹類之造林及採膠試驗。民國前1年為擴大試驗規模,合併埤子頭、山仔頂及澐水等三試驗地成立臺灣總督府殖產局林業試驗場嘉義支場。民國10年改隸為中央研究所林業部嘉義試驗支所,設總辦公處於山仔頂,並實施柚木、鐵刀木、橡膠樹之造林試驗。民國20年因業務需要遷移辦公處於澐水並改稱林業試驗所中埔支所,民國34年臺灣光復後,改稱臺灣省林業試驗所中埔分所。民國82年為加強環境保護林之研究與推廣,設置四湖工作站專司海岸防風林之研究,並積極推動成為海岸林經營示範基地。民國88年政府組織調整,改隸為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中埔分所,民國91年改稱中埔研究中心,民國93年8月將行政中心移至嘉義市「環境保護林研究中心」現址。轄屬據點分佈於嘉義縣、嘉義市與雲林縣境,包括澐水試驗林、嘉義樹木園、埤子頭植物園及四湖工作站。民國112年因組織改造因素更名為嘉義研究中心。

隨著時代的變遷,本中心的任務隨之調整以海岸林、都市林及工業區環境林之營造技術研究及發展,「環境保護林研究中心」並設置生態教育館展示相關主題,轄屬植物園提供解說服務,期能發揮植栽綠化對環境避害防災之保護效能及社會教育功能。

研究重點:

建立環境保護林育林及作業體系:

隨著環境開發日俱,人為及天然災害日益嚴重,利用植物等自然資源保護環境逐受到重視,在全球生態環境變遷中,環境保護林的建造將成為陸域生態系重要一環,環境保護林兼具綠美化功能,包括都市林、公園林、休閒遊憩、防災、水土保護及防風林等。本中心從事環境綠美化及環境保護樹種培育及林分建造工作由來已久,累積了豐富之苗木培育管理、栽植技術與經驗,逐步建立樹種選擇、栽植配置、植栽施工等作業準則,以作為推廣及實施之依據。另外透過研究建立符合生態原則的樹種組成,提升林分的自我更新能力,加強改善都市住民環境與海岸保護等功效。

落實植物園之經營管理:

中埔研究中心轄區有四湖海岸、嘉義樹木園和埤子頭植物生物多樣性展示區,近年來已進行妥善規劃設計及建造,除提供植物生物多樣性展示、學術研究、植物生態展示、休閒遊憩、解說教育與資源保育等功能進行規劃外,並重視週邊景觀及經營管理的改善。在不同的植物生物多樣性展示區中,嘉義樹木園及埤子頭發展成不同類型的都會型植物園,做為學術研究、休閒遊憩、解說教育與資源保育等多功能之植物生物多樣性展示區。四湖海岸植物園發展成海岸型植物園,以海岸林植物及生態、海岸育林作業體系之建立、環境解說教育與資源保育等多功能之植物展示園區。

  1. 嘉義樹木園
    位於嘉義市東區山仔頂,面積約8.3公頃,初期以橡膠樹與熱帶經濟樹種引種研究為主,如巴西橡膠樹、肯氏南洋杉、槭葉翅子木、大葉桃花心木、柚木等,全區以熱帶樹種為主,故稱為「嘉義樹木園」。除供適應性觀察外,也兼具母樹園之功能,林相優美完整,民國37年以「林場風清」獲選為嘉義八景之一。民國91年更名為「山仔頂植物園」,是為發展都市林與遊客之間人文社會相互影響等學術研究、資源保育與休閒遊憩等功能之植物園區。為符合實際現況及歷史傳承,民國98年恢復為「嘉義樹木園」。
  2. 四湖海岸植物園
    位於雲林縣四湖鄉濱海地區,面積約22公頃,民國82年設立。設有海岸苗圃、海岸植物標本園、濱海溼地植物區外保育區及海岸防風林等展示區。目標在推動海岸防風林之自我更新及了解防風林樹種特性、組成及林分結構功能,提供海岸林建造、林相改良與經營之參考,為兼具海岸植物研究、樹種保育、海岸生態及海岸育林體系等功能之植物園區。
  3. 埤子頭植物園
    位於嘉義市西區,面積約4.6公頃,民國前4年設立,早期為橡膠樹繁殖試驗苗圃,後期為竹類標本園,因應社會變遷及時代需要,擴大植栽內容轉型為都會型植物園。園區以生態工法興建,設有草皮植物區、灌木植物區、蔓藤植物區、香花植物區、都市複層林景觀區及苗圃區等,不僅提供都會民眾一處休閒遊憩的場所,亦可作為都市林樹種研究、推廣及植物保育的多功能植物園區。

加強海岸防風林之經營研究:

臺灣海岸防風林早期多採木麻黃純林方式建造,木麻黃類具耐鹽與抗風特性,能適應濱海環境,達成防風、防災需求,是為海岸人工林主要樹種。然而大面積人工純林易遭致病蟲危害,發生重大災害後復舊更新不易,木麻黃早熟易衰壽命短,天然更新不易故難達永續防風機能。為改善及補充木麻黃的不足,研究海岸地區原生樹種混合造林,以解決上述問題。近年來政府大舉推動濱海區域之經建開發,混合林帶之規劃設置已發揮功能,成為濱海地區環境保護林分的營建概念。

  • 日期:105-11-21

蓮華池研究中心

  • 地址:555002 南投縣魚池鄉五城村華龍巷43號
  • 電話:(049) 289-5535
  • 傳真:(049) 289-8627

本中心簡介:

蓮華池研究中心成立於民國7年(1918)4月23日,原名為「藥用植物栽培試驗地」,設址於南投縣魚池鄉五城村。民國22年(1933)改稱「蓮華池試驗地」;民國32年(1943)改稱「蓮華池支所」;光復後民國34年(1945)改稱定名為「林業試驗所蓮華池分所」;民國38年(1949)改隸臺灣省政府農林廳;民國88年(1999)改稱 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蓮華池分所」;民國91年(2002)改稱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蓮華池研究中心」;民國112年(2023)改稱為「農業部林業試驗所蓮華池研究中心」迄今。

本研究中心轄有試驗林地460公頃,位於海拔576-925公尺之間,年平均氣溫21℃,年平均雨量2,200公厘(毫米),其中269公頃為中部低海拔地區僅存最完整之天然闊葉樹林。本中心轄下之畢祿溪工作站位於梨山附近,海拔2100-3370公尺,屬溫帶性氣候,為天然針葉林與針闊葉林之森林植群,從事中部高山試驗集水區水文及中高海拔森林生態之相關研究。

研究重點:

臺灣中部森林生態及自然資源保育

蓮華池試驗林具有豐富的生物種類,目前區內之動植物相調查,計有高等植物177科,561屬,879種,其中589種為自生種,290種為引進種。野生鳥類78種。另已調查兩棲類之蛙類24種、蜥蜴類10種、爬蟲類11種,哺乳類20種,昆蟲類,如:蝴蝶131種、蛾類524種、螢火蟲14種、蜻蜓50種、甲蟲24種、椿象約150種;大型真菌約384種。因此,本中心針對試驗林區內動植物影像及聲景進行長期監測紀錄,並執行完善之保育及維護作業。

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

本計畫主要依瀕臨滅絕原生植物分布現況,執行野外種原收集、繁殖及保存,藉以提升我國遷地保育水準。本中心依據本身的歷史,定位為藥用植物園,執行收集與栽培本土藥用植物,並增加更多藥用植物研究與應用之參與和發展。

林園療癒

近年來蓮華池致力於發展「林園療癒」,即利用本中心優質森林環境,結合在地紅茶、蜂蜜、香菇等特色產物,並融入園藝療法課程安排,發展設計出一系列促進身心靈平衡的體驗活動,成為具市場區隔的療癒休閒場域。並輔導在地居民成為療癒嚮導,以增加山村就業機會與落實生態、生產及生活平衡的目的。

林下經濟之試驗研究

林下經濟的研究、開發與推廣,主要目的在兼顧經濟、社會及生態效益下,開創林業的多元且永續的發展,也為山村的振興發展開啟新的契機。目前中心的研究範疇包含「林下養蜂」、「台灣山茶」、「土肉桂」...等。

蓮華池闊葉林長期動態樣區

依據CTFS長期進行永久樣區研究所發展而成之作業模式,在蓮華池試驗林一號及二號量水堰之間,設置一處面積25公頃(500m*500m)之蓮華池闊葉林長期動態樣區,進行永久樣區內之木本植物普查工作,分析並了解蓮華池地區中低海拔天然闊葉林之植物社會組成與特性及其在於全球生態系中之地位。計畫所得之研究成果,可做為長期生態研究之基礎資料庫,有助於更多元化,跨學科之研究,更能提供作為發展森林生態系永續經營模式之最佳資料庫與理論根據。

  • 日期:105-11-21

太麻里研究中心

  • 地址:963001 臺東縣太麻里鄉大王村橋頭6號
  • 電話:(089) 781-302
  • 傳真:(089) 782-900

本中心簡介:

本中心成立於1933年,為中央研究所林業部於臺東麻里蒲廬及依薄督設置「臺東藥用植物試驗地,進行金雞納樹之育苗造林試驗;1939年,林業部獨立為「林業試驗所」,「臺東藥用植物試驗地」遷建於太麻里溪下游平地,改稱「麻里蒲蘆林業試驗支所」;1946年4月,奉核定組織章程,改為「太麻里分所」;1999年,因政府組織再造,本所由隸屬於臺灣省政府改隸為行政院農業委員會;2002年5月本所組織修編,將太麻里分所改設為「太麻里研究中心」;2023年農業部成立,改稱為「農業部林業試驗所太麻里研究中心」。

本中心轄有試驗林地約974公頃,海拔90-1,450公尺間,年平均氣溫24℃,年平均雨量1,800mm,其中人工面積約235公頃,其餘為天然林及試驗地。主要建物有辦公室、溫室、苗圃、工作室、倉庫及宿舍等。

研究與經營重點:

  1. 特用植物栽培與經營(第一林區):高濃度紫杉醇品種(台紅一號)紅豆杉枝葉栽培;牛樟種原保存與採穗園以及其他如喜樹、青脆枝、土肉桂、痲瘋樹等特用植物之研究與利用。
  2. 人工林經營及天然林森林動態研究(第二林區):發展符合生態原則之人工林育林體系,目標為營造組成結構與周圍天然林相近的人工林;為保存原生植物種原(如牛樟及烏心石舅),並提供天然林動態研究場域,在天然林中設置森林動態樣區,定期調查物種組成及生長變化。
  3. 植物保存展示和自然教育推廣(第三林區):推動環境教育,營造成為東部地區自然教育推廣場域;蒐集台灣東部、東南部地區特有及珍稀物種並培育,以作為本所東部原生樹種之育苗中心。
  4. 海岸試驗林經營管理(第四林區):以海岸林試驗計畫為經營主體,並營造具農村綠帶價值之環境林,專司海岸逆境造林及海岸生態複層林營造;運用自然性、整體性和專業性元素,展現國內具景觀、展示和遊憩等功能之環境林經營模式。
  • 日期:105-11-23

六龜研究中心

  • 地址:844005 高雄市六龜區中興里中庄198號
  • 電話:(07) 689-1028、689-2333
  • 傳真:(07) 689-1008

本中心簡介:

民國15年(1926),日本京都帝國大學在高雄六龜地區設立「臺灣演習林」;民國35年(1946)由臺灣行政長官公署接收,成立「第二模範林場」;民國37年(1948)歸併於高雄山林管理所;民國38年(1949)復將有關金雞納事業部分劃歸本所設立試驗中心,並於翌年成立「金雞納試驗場」;民國53年(1964)改稱為「六龜分所」;民國92年改稱「六龜研究中心」;民國112年(2023)農業部成立,改稱為農業部林業試驗所「六龜研究中心」。本中心轄有試驗林地9,882公頃,位於海拔250-2,600公尺之間,年平均氣溫扇平為24℃,年平均雨量為3,400公厘(mm),為熱帶、溫帶樹種育苗造林試驗之最適環境。主要建物有辦公室、溫室、苗圃、工作室、森林生態保育館、林業會館、教育推廣中心、木藝教室、倉庫及宿舍等。

六龜研究中心轄區內之工作站及苗圃:

  1. 扇平工作站
  2. 鳳崗山苗圃
  3. 多納苗圃

研究重點:

自然生態環境:

六龜試驗林位於本島南部,面積9,882公頃,海拔250~2,600公尺間,屬荖濃溪流域,森林組成樹種以樟科及殼斗科為主。 人工林面積1,560公頃,主要造林樹種為台灣杉、香杉、紅檜、牛樟、烏心石、臺灣櫸、光臘樹及臺灣赤楊等,均為重要之臺灣原生針闊葉樹種。

人文社會經濟:

六龜試驗林屬於高雄市茂林區,轄區內有茂林、萬山及多納等原住民部落,擁有豐富景觀遊憩價值之資源,族群以排灣及魯凱族為主要,為典型之農村社會,轄區與六龜區之關係相當密切,故本試驗林經營計畫之編定,亦將此鄰近地區之經濟與社會層面需求納入考量。

試驗研究方面:

  • 經濟性人工林之發展
  • 天然林及崩塌地永久樣區之動態監測
  • 臺灣山茶之苗木培育、物候觀察、化學成分分析、葉部解剖及應用於林下經濟之研究
  • 扇平森林生態科學園暨竹類標本園之經營管理
  • 日期:105-11-21

福山研究中心

  • 地址:264013 宜蘭縣員山鄉湖西村雙埤路福山1號
  • 郵件信箱:宜蘭郵政第132號信箱
  • 電話:03-9228900
  • 傳真:03-9228904

本中心簡介:

福山研究中心之成立先行於民國71(1982)年臺灣省林務局先是移撥了國有林烏來事業區第72林班、面積500.73公頃;民國75(1986)年又移撥了烏來事業區第15林班2小班及宜蘭事業區第53、54、57林班等面積約597.17公頃的林地,合計面積l,097.90公頃,作為林試所在臺灣北部地區的試驗用地。民國76(1987)年成立籌備處,專責辦理福山試驗林(包括水源保護區、植物園區及哈盆自然保留區)之規劃、建設及經營管理等工作;民國79(1990)年11月1日奉准正式成立為林業試驗所之「福山分所」。民國91(2002)年因機關修編,福山分所改制為今日的「福山研究中心」。

本中心位於新北市、宜蘭縣交界處,海拔400-1,400公尺之間,年平均氣溫18.5℃,年平均雨量4,125公厘(毫米),冬季陰濕多雨,全年無乾濕季之分,年平均相對濕度為94.1%。試驗林保存著典型的天然闊葉樹林,動植物種類豐富,為研究自然生態之優良場所。

福山試驗林規劃為三區。「水源保護區」位於試驗林北段,面積355.7公頃,哈盆溪與粗坑溪均發源於此區,地勢較高、坡度較陡,植群以天然闊葉樹林為主。為維護溪流之水源、水質,除供各項研究調查外,本區域不進行任何開發,一般遊客亦不得進入。「植物園區」位於試驗林中段,面積計409.5公頃,除供做為試驗研究之場所外,地勢較為平坦之30公頃地區,開發為行政管理區與植物展示區,有系統的收集台灣植物,栽植展示,充分運用自然資源,發揮學術研究、環境教育、資源保育及森林遊憩等功能。民國82(1993)年12月開放民眾申請參觀。試驗林南段為「哈盆自然保留區」,面積332.7公頃,係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所公告的自然保留區,目的在於保存本區之自然生態體系,以供基因保存、永久觀察與研究;保留區內大部分地區為天然闊葉林,生態體系複雜,野生動植物種類、數量甚多,為確保環境之完整性,遊客不得進入本區,並禁止漁獵、採集等行為。

主要業務:

福山植物園經營管理

植物園的經營目標主要為學術研究、環境教育、資源保育、及休閒遊憩,福山植物園由於保有自然度極高的天然環境,成為民眾嚮往的休憩場所,然為達永續經營的原則,對入園人數加以限制,因此本園並不強調其休憩功能,而以其它功能為主要目標。

福山植物園經營管理工作分項概述如下:

  1. 植物收集、培育、展示:
    收集植物園預定展示之苗木,依照園區之規劃,栽植於展示區之中,並配合國家方舟保種計畫,加強紅皮書植物的調查與培育,且進行臺灣水生植物種原之保種及試驗研究。經由展示與解說,推廣植物知識及提昇民眾的環境保育意識。
  2. 自然教育:
    建置植物園資訊網(福山植物園資訊網),提供訪客園區概況、自然生態及與展示主題相關的各項資訊,並安排解說員於園區入口處為每位訪客介紹園區概況及入園注意事項,展示區內設置植物名牌及大型解說牌,說明植物展示區與植物的特性,另於福山自然中心展示室及視聽室提供靜態展示及影片播放服務。進行自然教育相關課程研發,提供學校種子教師研習及學生戶外教學活動應用。
  3. 展示區與苗圃植栽維護:
    包括育苗、苗木換盆、刈草、植栽修枝、施肥、植穴覆蓋、樹木支撐、病蟲害防治等。
  4. 設施興建及維護:
    興建苗木培育及遊客服務所需基礎設施、包含道路、停車場、步道、涼亭、橋梁、廁所、溫室、網室等設施,並定期維護、保養。
  5. 遊客管理:
    植物園以管制總入園人數的方式開放參觀,每日開放遊客500人(假日600人)入園,採預約申請方式,民眾可於預定入園前60日起,於本中心入園申請網站(福山植物園入園申請)申請。為避免野生動物因翻尋垃圾桶中之食物而影響其自然行為,因此園區內不設垃圾桶,請遊客將所製造的垃圾自行帶回。園區僅在上午9時至下午16時開放。

哈盆自然保留區經營管理

哈盆自然保留區係於民國75(1986)年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告設立,其目的在保存臺灣北部山區代表性之自然生態體系,主要保護的對象為天然闊葉樹林與棲息其間的野生動物,以供為基因保存、永久觀察、教育與研究之區域,管理機關為林業試驗所,福山研究中心負責管理維護。

主要工作內容為:

  1. 人員進出管制:
    為保護其生態體系,僅允許工作人員及經核可之研究人員進入。在植物園區通往保留區之路口,設置告示牌請遊客勿進入保留區內,以免違法受罰。
  2. 定期巡視:
    保留區內各種野生動物極為豐富,常有獵人進入設置陷阱等,故每月定期派員巡山,加強拆除獸夾、陷阱、獵寮等,以保護本區之自然資源。
  3. 保育宣導:
    於保留區之出入口設置告示牌,請民眾勿進入保留區;並宣導保留區設置之目的、功能與相關規定。

研究重點:

福山長期生態研究

生態系研究的內涵十分複雜,具有大空間、跨領域與長期的特色,需要規劃大型、整合之長期研究始能完成。福山試驗林成立後,本所即規劃以此做為長期生態研究試驗地,邀集各大學相關的教授,向國科會申請研究計畫,至民國81(1992)年,國科會開始補助此整合型計畫,每年均有多項計畫於此進行。計畫內容為探討福山森林生態系之組成及功能,包括生物因子如微生物、真菌、植物及動物等,非生物因子如光照、雨量、氣候、土壤、營養鹽等,並研究擾動(如颱風、空氣污染等)對此生態系產生之長、短期效應,及本區生態系的演替。迄今,以本區為試驗地所發表的研究報告已近千篇,建立極為豐富的基本資料。除學術價值外,此計畫亦具教育功能;透過助理或博、碩士研究生之參與,培養生態學研究人才;研究成果除可供專門學科教學外,還有許多自然教育的素材,為撰寫本土性生態教材之最佳參考來源,並可做為環境保護及自然保育政策擬訂上的科學根據。

福山亞熱帶雨林森林動態樣區之設置與調查

本計畫緣自民國90(2001)年4月,本所與林務局、美國史密斯森熱帶森林科學中心(CTFS,現已更名為ForestGEO)共同簽署合作備忘錄,同意共同於林務局烏來事業區第15林班內(鄰近福山試驗林),建立一面積為25公頃之亞熱帶森林動態樣區,以進行長期森林動態學研究。其成果除能瞭解本區植物社會與其動態變化外,此永久性監測樣區更能成為許多如植物族群、生長環境、森林更新、養分循環等相關研究的核心地點。此為國內第一處面積達到25公頃之大型森林樣區,能藉此機會與國際上所有的森林動態樣區共同分享資訊、技術經驗、研究成果及人員交流,培養國內相關人才,並激發多元化、跨學科、國際性研究計畫之進行,提升臺灣在長期生態研究與亞熱帶雨林研究之學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