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灣南部多納崩塌地演替初期不同耐陰性樹種組成及優勢度的變化

  • 公告日期:111-08-09
作者
鍾安晴、郭耀綸、周富三、林文智、陳永修
出版年份
2022
關鍵詞
重要值指數、崩塌地、耐陰樹種、林分耐陰性指標值、演替階段
摘要
臺灣南部多納崩塌地於2009年莫拉克颱風時形成,經歷約11年自然演替,已有局部區域形成次生
林。本研究之目的為瞭解該崩塌地次級演替8至11年期間,不同耐陰性樹種之成樹及幼齡木的組成及優
勢度的變化,並藉林分耐陰性指標值(SSI)量化此林分的演替階段狀況。2017年於該崩塌地設立1 ha樣
區,並將林分依垂直高度區分為4個層次。結果顯示該崩塌地樣區於演替11年時(2020年),共有68種成
樹,密度為3677 stems ha-1,陽性樹種重要值指數(IVI) 76.8%最為優勢;中等耐陰及耐陰樹種之IVI值分
別為17.6及5.5%。山黃麻為樣區內最優勢樹種,卻缺乏天然更新苗而使族群明顯衰退,未來可能被幼
齡木充足的白匏子取代。研究期間發現陽性樹種越往樹冠上層越具優勢,但各垂直分層的IVI值逐年降
低。中等耐陰及耐陰樹種越往地被層越具優勢,且在各垂直分層的IVI值逐年增加。2020年樹冠層、次
冠層、灌木層及地被層的SSI值分別為1.1、16.0、28.3及44.2%,顯示越往森林下層,SSI值會越高。全
林分之SSI值由2017年的10.6%提高為2020年的16.8%,各垂直分層的SSI值亦逐年增加,顯示該崩塌地
之林分逐漸往演替中期推進,但與成熟林相比,仍只處於演替早期階段。本研究結果可作為臺灣南部崩
塌地種植耐陰樹種以加速演替之依據。SSI可用來當做判斷森林次級演替階段的實用量化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