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黃河古道中游乾旱逆境對甜仁杏(Prunus armeniaca×sibirica)光合生理及生物量積累影響

  • 公告日期:106-02-22
作者
徐夢莎、趙罕、周曉星、烏雲塔娜、李芳東、朱高浦
出版年份
2016
關鍵詞
沙地、土壤含水量、光合作用、葉綠素螢光、幹物質積累
摘要
甜仁杏是中國特色的、“三北”地區適生的生態和木本油料樹種,對確保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和國家糧油安全具有重要意義。但是,關於黃河古道中游土壤乾旱對苗期甜仁杏的適應性及光合生理、生物量積累的影響研究未見報道。以甜仁杏新品種“中仁1號”為研究物件,基於人工控水的方法,設置土壤品質含水量在14.0±0.5、12.0±0.5、10.0±0.5、8.0±0.5、6.0±0.5、4.0±0.5%共6個水準展開研究。研究結果表明:(1)隨著土壤水分含量的降低,“中仁1號”幼苗葉片淨光合速率(Pn)、蒸騰速率(Tr)和氣孔導度(Gs)先上升後下降,但水分利用效率(WUE)先降低後升高再降低。(2)“中仁1號”的日變化曲線為單峰型,無光合“午休”現象;在乾旱脅迫的條件下,“中仁1號”幼苗的光飽和點(LSP)逐漸減小,光補償點(LCP)逐漸增加;(3)葉綠素螢光PS II原初光能轉換效率(Fv / Fm)、最大螢光(Fm)、表觀光合電子傳遞速率(ETR)和光化學猝滅係數(qP)隨著乾旱脅迫的加劇而降低,在12.0%處理時有小幅度的上升,但最小螢光(F0)、非光化學猝滅係數(qN)先上升後逐漸下降,但均比14.0%處理要高。(4)“中仁1號”苗期生物量積累隨乾旱脅迫加劇而受制約,而根冠比却相反,說明自體可通過提高根冠比減緩水分缺失帶來的傷害。黃河古道中游“中仁1號號”苗期生長的土壤水分適應範圍為8.0~14.0%,最適含水量為12.0%,下限為4.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