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棲蘭檜木林不同林地類型之野生動物群聚

  • 公告日期:104-05-07
作者
陳一銘、何紋靈、翁瑞鴻、葛兆年
出版年份
2015
關鍵詞
棲蘭山、檜木林、枯倒木整理、野生動物群聚、自動相機
摘要
       棲蘭檜木林是台灣代表性的山地雲霧林之一,在生物多樣性保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然而
有關其野生動物群聚的研究仍然不足。我們於2010~2013年間在棲蘭檜木林區選擇原始林
(無人為干擾)、整理林(枯倒木移除)與人工林(皆伐後造林或天然更新)等三種林地類型進行動物
豐量之比較研究,以自動相機進行調查。總共完成310次獨立之自動相機取樣,計10,231工作
天,攝得2710筆哺乳類影像資料,含山羌(Muntiacus reevesi)、台灣野山羊(Capricornis
swinhoe)、台灣獼猴(Macaca cyclopis)、鼬獾(Melogale moschata)、野豬(Sus scrofa)、食蟹(Herpestes urva)、黃鼠狼(Mustela sibirica)、黃喉貂(Martes flavigula)、白面鼯鼠(Petaurista alborufus)、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長吻松鼠(Dremomys pernyi)與條紋松鼠
(Tamiops maritimus)等12種以及無法辨識的地棲性鼠科(Muridae)動物,其中食蟹與黃喉貂為
本地區新紀錄。最優勢的三種動物為山羌、野山羊與台灣獼猴,共佔所有動物影像的93.1%,
其相對組成在三種林地類型間差異顯著。比較各物種的出現頻度(OI值,影像數/1000h),只有
野山羊的OI值在三種林地類型間具有顯著差異,而以人工林顯著高於原始林。在同樣的林地
類型中,山羌的OI值數據變異較大,於原始林的樣區間、人工林的樣區間都有極顯著差異;野
山羊的OI值數據變異小,無論在何種林地類型的樣區間皆無顯著差異,推測可能與野山羊的攀
爬能力較強有關。主成分分析(PCA)因素負荷量圖顯示原始林與整理林區隔不明顯,而人工林
樣區則彼此較接近。我們認為整理林歷經長期復原,目前動物群聚與原始林差異不大,而皆
伐後的更新造林地所受的影響則比較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