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台灣東南部熱帶森林中蛇紋岩土壤之形態學、地質化學及礦物學

  • 公告日期:102-12-26
作者
張耀聰、許正一、飯塚義之、余俊德
出版年份
2013
關鍵詞
鉻、粘土礦物、地質化學、鎳、蛇紋岩土壤
摘要

 蛇紋岩土壤由於鉻、鎳濃度極高且鈣/鎂比值偏低,因此具有生態與環境風險,但在熱帶森林生態系中有關蛇紋石土壤形態特徵、地球化學性質與礦物組成的研究卻不多。因此,本研究在台灣東南部池上地區選擇兩個化育程度不同的樣體(TK-1及TK-2),在美國土壤分類系統中,樣體TK-1屬於新成土而樣體TK-2則為膨轉土。本研究目的為,探討供試土壤樣體之形態特徵,並了解此森林生態系中鉻、鎳在土壤的背景基線及其相關的地球化學過程與礦物性質。研究結果顯示,樣體中如蛇紋石及橄欖石等初生礦物被證實已開始風化,同時也伴隨次生型氧化鐵的明顯累積。然而,這兩個樣體的酸鹼值小於7.0且有機碳含量很低。雖然陽離子交換容量很高,但土壤中缺鉀的情況在雲母、蛭石及蒙特石較多時,愈是明顯。土壤顆粒表面的交換位置上鎂多於鈣,且趨近底土時鎂多於鈣的差距愈大。本研究之鉻、鎳全量遠高於台灣土壤的背景值,而隨著礦物逐漸的風化,釋出了易變動性鉻、鎳,這些鉻、鎳自礦物釋出後即與次生型氧化鐵結合。因此,連二亞硫酸鹽-檸檬酸鹽-碳酸鹽混合液所能萃取的鉻、鎳濃度在風化程度較高的樣體TK-2會高於樣體TK-1,因為透過氧化鐵吸附或共沉澱而固定了較多的鉻、鎳。再者,由於樣體間粘土礦物組成差異的重要性,突顯了森林經營管理上必須因位置不同而需要有區域特異性的策略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