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評估不同生長模式應用於模擬新生桂竹稈高初期生長之適用性

  • 公告日期:110-09-28
作者
劉怡宏、林政融、顏添明
出版年份
2021
關鍵詞
桂竹、竹筍、胸高直徑、單因子相依變異數分析、大坑風景區
摘要

桂竹(Phyllostachys makinoi Hayata)為臺灣原生之特有竹種,不論竹材或竹筍皆具經濟價值,為臺灣重要經濟竹種之一。本研究之目的在於探討桂竹稈高(culm height, H)生長之特性,研究地區位於臺灣中部大坑地區,對象為人工培育之桂竹林,於該林分設置樣區進行稈高生長調查,調查新生竹每日稈高生長變化記錄其胸高直徑(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DBH),於2020年4月8日開始調查,至6 月6日共獲68株完成稈高生長之樣竹。將稈高與DBH進行相關分析,兩者呈現顯著的正相關(R = 0.83, p < 0.05),2種變數所建立之回歸模式為:H = 143.82 + 173.83 × DBH。根據樣竹之DBH大小,將其區分為5種徑級,並在每個徑級挑選具代表性之樣竹5株建立稈高之生長模式,採用Schurmacher、 Mitscherlich及Richards等3種生長模式模擬稈高生長,並以各模式模擬所得之殘差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 error, RMSE),進行單因子相依變異數分析(repeated measures analysis of variance, RMANOVA) 及Bonferroni檢定,以比較不同模式的模擬效果,所得結果顯示Richards生長模式具較佳的模擬效果。為瞭解稈高生長與徑級的關係,本研究採用徑級為單位,應用Richards生長模式量化稈高生長,結果顯示稈高生長速率雖會隨著徑級而異,但其最大生長速率及平均生長量之最大值發生的時間則在不同徑級間呈現一致性,稈高最大生長速率發生的時間約在發筍後之第14~15日;而平均生長量之最大值發生的時間約在發筍後之第22~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