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馬來麻竹人工林之生長與物量生產

  • 公告日期:100-10-28
作者
高毓斌、張添榮
出版年份
1989
關鍵詞
生產力、林齡效應、退筍、自然枯死、競爭、擇伐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討馬來麻竹自造林後16年間,林分生長及生產量隨林齡之自然變動,並由擇伐後生產特性之改變,以評估竹林生產力回復及維持之可能性。
新竹之胸徑生長、生成株數、斷面積生長量及生物量生產量,均因林齡之增加而增大。胸徑自植後第9年始即趨於穩定。生成株數於第3年屆至最大植後,即逐年降低,在自然枯死發生後,尤為明顯。斷面積及生物量之年生產量均以8年生之林分為最大,若未及時擇伐逾熟老竹,生產量將急遽降低。擇伐於植後第15年施行時,翌年新竹生產量將可迅速回復。
林分胸徑將隨林齡增加而持續增大至植後第15年。林分密度於9年生時屈至最大植後,即發生自然枯死,而遽減其個體株數。林分生物量及林分斷面積自造林後逐年增大,15年生林分仍在持續增加中。年淨生產量與新竹生物量生產量之年度變動式樣相似,惟隨林齡之增加,母竹生物量增長量之比率將逐年增大,在老竹發生自然枯死後,此比值將趨減少。8年生人工林之年淨生產量可達41.4ton/ha,為目前所知國內之森林作物中,生產力最高者。欲長期維持或改良其生產力,適時擇伐老竹以調整生育空間及竹齡結構,為一關鍵之育林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