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台灣中南部楠梓仙溪上游集水區落葉林與常綠闊葉林交會帶的植被組成與結構

  • 公告日期:100-09-28
作者
楊國禎、林笈克、王豫煌、謝長富、管立豪
出版年份
2010
關鍵詞
生態交會帶、落葉樹林、常綠闊葉樹林、邊際影響深度、楠溪森林動態樣區。
摘要
台灣中南部楠梓仙溪上游集水區內,於2005年1月至2006年2月間設立一處8.37公頃的森林動態樣區(楠溪樣區)。為了瞭解落葉林與常綠闊葉林交會帶的物種組成與結構,本研究選定楠溪樣區中西側稜脊上的台灣赤楊落葉林及鄰近的常綠闊葉林進行分析,研究範圍共計2.56公頃(256個10×10平方公尺的樣方),區分5個區塊,包含落葉林與兩林相邊界至常綠闊葉林林內的交會帶(0~10公尺、10~20公尺、20~30公尺與30~40公尺等)區塊。本研究估算各區塊中,每個樣方內木本物種的密度與底面積。總密度與總平均底面積在距離落葉林10~20公尺的常綠闊葉林區塊內達到最高。研究結果共記錄了52種木本植物,其中有50%出現在落葉樹林中,而有96%的種類則出現在常綠闊葉林中。台灣赤楊是本落葉林中優勢的物種,在常綠闊葉林則以長尾栲、長葉木薑子與薄葉柃木為優勢。台灣赤楊的密度與平均底面積在落葉林區塊中數量最高,越往常綠闊葉林內數量逐漸下降,至距離落葉林20~30公尺的常綠闊葉林區塊內則完全消失。這些結果反應邊際影響深度(DEI)為從兩種森林邊緣至常綠闊葉林內部20公尺。在落葉林中存在許多常綠闊葉樹的小樹,如長葉木薑子、假長葉楠、狹葉櫟、白新木薑子、大葉石櫟、青葉楠、大頭茶與屏東木薑子等物種。這些闊葉樹種將可能逐漸取代台灣赤楊落葉林,而改變落葉林的結構與物種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