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發展森林生態系之經營與監測體系(4/6)

  • 公告日期:112-06-13
  • 計畫主持人:吳俊賢
  • 執行單位:林業經濟組
類別
093年度 自辦科技計畫
執行成果摘要

(1)森林生態系經營環境、社會經濟效益評估與社區發展互動之研究(1/5):

  1. 關於森林生態系價值評估方面,抽樣方法採分層逢機抽樣法,計抽出1,200樣本(人),調查期間自93年3月至8月。研究結果顯示,為了維護六龜試驗林的自然資源,每年每戶當地地區居民平均願意支付(WTP) 108元,非當地地區民眾平均願意支付344元。六龜試驗林自然資源對全國地區民眾總經濟效益為每年NT$15.65-27.57億元。
  2. 如果因為開發六龜試驗林對自然環境及社會大眾所造成的損失與不愉快,每年每戶當地地區居民平均願意接受(WTA) 336元的補償,非當地地區民眾平均願意接受1,015元補償。
  3. 調查現行參與模式,分析六龜鄉14名及茂林鄉21名意見領袖,同時亦為社區主要資源擁有者及資源分配與管理者等身分。在六龜的意見領袖全是男性且以政治為主要權力來源;茂林鄉的意見領袖亦多為男性(女性僅佔1/10),權力來源包括政治、宗教、教育及傳統地位等面向。
  4. 意見領袖與一般民眾對資源配置及發展方向的見解不盡相同,其中女性相對於男性的議題關注層次亦有所不同。

(2)六龜試驗林台灣杉林分生長模擬體系建立及最適疏伐策略之研究(1/3):建立台灣杉林分生長模擬系統,進行林分各項生長變化之模擬和預測,提供經營者制定林分經營策略之資訊。本計畫使用永久樣區或樹幹解析資料,就六龜試驗林台灣杉人工林,分年度進行其樹高曲線式、林木尖削度、林分存活、林分結構、林分密度等子模式之配置、和生長模式之整合。最後再進行整體台灣杉生長模擬器之開發與軟體之設計,並應用動態規劃之原理探討不同地位級之最適疏伐策略。本計畫之執行可產生一整合性之台灣杉生長模式,對  於台灣杉未來之生長,可做不同時期之預測,以提供林分經營者制定台灣杉經營決策之依據。

(3)太麻里研究中心轄區植物資源之調查研究(2/2):

  1. 完成太麻里研究中心轄區植物種類之調查,初步共調查記錄723種植物(140科),其中165種蕨類(28科),424種雙子葉植物(92科)及134種單子葉植物(20科);全部都有證據標本及拍照。
  2. 就氣候形態而言,本區域位於夏雨型氣候區中的東部氣候區之南段,依植群的組成,本區域介於榕楠林帶的上緣與楠楮林帶之間的一個推移帶(ecotone),而以永久樣區中主要組成優勢種的族群構造分析看來,本區域之植群已將進入演替後期的階段。

(4)台灣主要造林木成熟期與台灣杉密度管理圖編製之研究(2/3):本研究在探討不同林齡、密度下林分之生長狀況,林分最大密度及自我疏伐情形,以編制南部地區台灣杉人工林林分密度管理圖,提供台灣杉人工林自造林至主伐期間,不同階段收穫預測及符合生態原則所應保持之最適林分密度,做為疏伐撫育管理之依據。再者,擬在實務上,從林木生物性及經營使用目的,發展出一可行決定伐期齡之方法,即由林木生長路徑求出林木生長與林齡關係外,並以材質之觀點,探討林木成熟材比率和林齡之關係,並斟酌生態、立地環境因子,來推定台灣主要造林木成熟期與伐期齡。

(5)應用遙測技術於森林地景規劃、監測與管理之研究 (3/5):本計畫應用航遙測等技術,針對蓮華池試驗林進行基礎的地景規劃、監測與管理研究,目的在建立符合生態原則之地景規劃體系、建立供林地管理用之決策支援系統、監測森林地景變遷狀況及天然林之樹冠孔隙動態,使森林經營能符合本土森林生態系經營之需求和達到森林永續發展之目標。本年度為第三年,完成的成果主要為:

  1. 蓮華池民墾地變遷之監測:包括
    a.過去地景變遷之探討,如民墾地之面積比較、地景結構量化、及地景變遷分析。
    b.未來地景變遷之模擬,如應用馬可夫鏈模式預測未來之地景變遷情形、應用多項式logit?歸模擬未來民墾地之空間分佈情形、及評估未來民墾地對地景之干擾效應。
  2. 應用遙測技術監測天然林之樹冠孔隙動態:包括1988和2002年樹冠孔隙圖之立體觀測和繪製,以及該二期孔隙數量、面積之分析和其差異比較。

(6)疏伐對台灣杉不同齡級之菌根與固氮量季節性變化 (2/2):本計畫以林業試驗所六龜研究中心台灣杉造林地為試驗地,選擇2種齡級(20與30年生)與2種疏伐度(強度疏伐與對照區)為採區。每隔三個月採樣一次,進行土壤游離固氮量、根部麥角固醇量與內生菌根菌孢子種類與數量測定。所得結果如下:不同處理台灣杉造林地,其不同土壤深度的游離固氮量都以5-15 cm土深呈最大值,最小值則都在15-30 cm土深處,季節變化上9月最高,3月游離固氮量最低,兩者相差約6倍。根部的麥角固醇在3月與6月的分析結果與9月、12月呈相反情況,上半年未疏伐區麥角固醇量高於疏伐區,但9月、12月疏伐區台灣杉根部的麥角固醇則高於未疏伐區。土壤孢子調查顯示台灣杉菌根孢子計有3屬4種,分別為Acaulospora colossica, Acaulospora mellea, Glomus rubiforme與Scutellospora aurigloba,每100 ml的土壤中可篩得的孢子總數在171-558顆孢子之間。

(7)森林施業對土壤養分境況之影響 (2/3):本研究主要是來探討人工疏伐措施、人工林中養分之變化,以期瞭解不同的森林作業對土壤養分的影響。其中將以竹東人工疏伐林、蓮華池的人工林作?研究對象,監測分析土壤中氮的礦化及硝化速率、磷及土壤的酵素與養分循環變化,同時也將對兩區的差異作一比較研究,?合理的森林管理提供資訊。今年將繼續進行去年的計畫,同時於室內研究磷的轉化及酵素活性。

(8)孔隙疏伐對森林鳥類群聚及底棲無脊椎動物之影響:鳥種以天然林最多,數量以人工林樣區最多,其次為天然林樣區。鳥類群聚的豐度方面各樣區並無差異。天然林樣區中鳥種族群量較為平均,而較少優勢鳥種。微棲地利用方面,天然林對照樣區內的鳥種較平均的分散利用各類型環境。無脊椎動物鞘翅目昆蟲方面,天然林在物種豐度及歧異度顯著高於人工林。在疏伐樣區間,弱度疏伐在物種豐度及歧異度方面顯著高於其他疏伐樣區及未疏伐對照組。在疏伐區內物種豐度及歧異度方面皆有月份上的變化,以九月份最高,五月份最低。彈尾目昆蟲方面,人工林在物種歧異度及均勻度顯著高於天然林。在疏伐樣區間,孔隙疏伐加間隙加弱度疏伐在物種豐度及歧異度方面顯著高於其他疏伐樣區及未疏伐對照組。疏伐區內在豐度、歧異度及均勻度方面均有月份變化,在六月皆為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