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太麻里海岸試驗林瘠劣地造林技術之研究(1/3)

  • 公告日期:105-04-01
  • 計畫主持人:黃俊元
  • 執行單位:育林組
類別
104年度 自辦科技計畫
關鍵詞
生長表現;Growth Performance;瘠劣地;Infertile Land;微氣候;Microclimate
計畫摘要
一、近年來由於全球暖化效應,造成全球氣候變遷,雨水分配不均,各地引起極端氣候乾旱或洪水。如此極端的氣候亦造成台灣地區之河川下游流域遭受土石流危害,造成土壤劣化,土壤結構以石礫及砂石為主之新層土,造成林木難以生長,屬於造林非常困難之瘠劣地,因此本研究計畫篩選生長快速及適應佳(耐旱及耐貧瘠)的造林樹種,並分析土壤理化性質及監測微環境之變化,了解瘠劣地的造林困境及增進造林技術為本計畫之目標。
二、本研究選用木麻黃(Casuarina equisetifolia L.)、相思樹(Acacia confusa Merr.)、臺灣欒樹(Koelreuteria henryi Dummer)、光臘樹(Fraxinus formosana Hayata)、欖仁(Terminalia catappa L.)、水黃皮(Pongamia pinnata (L.) Pierre ex Merr.)、苦楝(Melia azedarach L.) 及黃槿(Hibiscus tiliaceus L.)進行生長表現的適應性造林試驗。試驗林地劃設2區塊(block),每個區塊各劃分24個樣區(10m*10m),分施肥及不施肥處理,總計48個樣區。每種處理以逢機方式種植8種試驗木,每種試驗木種植3個樣區,每樣區種植同一樹種36株。
三、本研究經選用8種試驗木,於104年4月中旬栽植於太麻里海岸試驗林,至104年10月中旬,經調查此半年期間之生長情形,試驗結果未施肥處理的試驗木平均成活率為90%,而施肥處理之試驗木平均成活率為88%,因此施肥效應對於試驗木的成活率並無明顯影響。未施肥處理的成活率以苦楝100%最高,以臺灣欒樹63%最低;施肥處理以苦楝及欖仁100%為最高,光臘樹73%最低。未施肥處理地徑淨生長以木麻黃0.6cm最高,光臘樹(0cm)為最低;施肥處理以欖仁0.9cm為最高,光臘樹0.1cm為最低。未施肥處理的樹高淨生長以木麻黃25cm為最高,臺灣欒樹因主幹頂枯,樹高負成長-20cm;施肥處理木麻黃48cm為最高,光臘樹1cm最低。未施肥處理的樹冠幅寬淨生長以木麻黃54cm為最高,臺灣欒樹-10cm最低呈現負成長;施肥處理以木麻黃68cm為最高,光臘樹(7cm)最低。
四、根據調查結果顯示,未施肥處理之木麻黃生長表現明顯高於與其他試驗木,具有耐旱、耐貧瘠及生長快速,而黃槿、欖仁、水黃皮及相思樹仍能適應貧瘠地及臺東夏季高溫及焚風的影響,亦為具有適應貧瘠地的潛力樹種;施肥處理的欖仁、苦楝及黃槿等樹種,呈現出與木麻黃一樣具有快速生長及適應佳的特性。因此,經試驗結果木麻黃、相思樹及水黃皮為貧瘠地造林之適合樹種,且不需施肥可節省造林成本,而欖仁、苦楝及黃槿在貧瘠地造林時經由施肥處理亦為貧瘠地造林之適合樹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