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人工混合林經營研究 (3/3)

  • 公告日期:101-04-13
  • 計畫主持人:邱志明
  • 執行單位:森林經營組
類別
101年度 自辦科技計畫
關鍵詞
異齡林;混合林;量化指標;早期生長;混淆人工林;林分結構;人工混合林;多元化育林體系;效益分析;碳吸存
執行成果摘要

一、「人工林異齡及混合林之構成與經營研究(3/3)」
      本年度調查之試驗地位於高雄六龜研究中心3林班,1973年造林香杉,數年後因鼠害及颱風危害因而補植台灣杉,1996年依香杉受害程度進行伐除,留存香杉上木200、300、400株/ha,並栽植6種原生樹種濶葉樹,江某、牛樟、印度栲、香楠、烏心石、台灣櫸,16年生時2012年進行調查,經裂區試驗變異分析顯示,不同上木留存量成活率、胸徑、樹高差異皆不顯著,但林下栽植之6種樹種成活率、胸徑、樹高差異皆極顯著,而區集效應僅樹高顯著,上木留存量和林下栽植樹種間之交感效應,則僅成活率差異顯著,餘均不顯著。不分上木留存量,平均成活率以印度栲最高75%,烏心石、江某其次為65~68%,牛樟及台灣櫸最低36~37%,平均胸徑以香楠最高11.6cm,其次為烏心石10.5cm,印度栲10.3cm,牛樟、江某8~9cm,台灣櫸最小6.2cm,平均樹高以香楠最高8.9m,烏心石8.2m,印度栲7.9m,江某7.2m,牛樟6.4m,台灣櫸6.4m最低。不同上木留存量,不同樹種各有其生長特性,上木留存最少者,不一定存活率最高,但大致其胸徑生長上木留存量較少者,有較高之趨勢。

二、「烏心石和肖楠人工混合林早期生長之研究(3/3)」
          在蓮華池試驗林內90年造林之烏心石與肖楠混合之人工林,採用完全逢機設計設置混淆比例為1:1,2×1公尺,2×2公尺和2×3公尺三種栽植距離之0.07ha之試區,進行烏心石與肖楠混合之人工林試驗樣區之維護,林木編號之更新和混淆林分內林木屬性之調查。並使用冠層影像取様器材採用Canon 5D II 全片幅機身,搭配 Sigma 8 ㎜ 魚眼鏡頭進行冠層魚眼影像之拍攝和分析,使用胸徑分化指標建立混淆林分結構之空間指標。
    資料分析結果顯示混淆林內個體之生長受到許多因素之影響,其中,不同處理(栽植密度),不同樹種和樣區位置之差異均各自會造成林木間在DBH和樹高生長上之極顯著差異。至101年止,不論在那一種之栽植距離下,烏心石之胸徑和樹高總生長均較肖楠生長快速,就各別樹種而言,肖楠胸徑和樹高總生長均以在2×1公尺栽植距離下其生長最小,但烏心石則顯示雖然胸徑總生長仍以在在2×1公尺栽植距離下其生長最小,但其樹高總生長則以2×3公尺之栽植距離下最小。魚眼影像顯示不同栽植距離之樹冠空曠度值和葉面積值均有顯著之差異有顯著之差異可分析樹冠空曠度(crown openness)和葉面積(LAI)。樹冠空曠度變方分析顯示不同栽植距離之樹冠空曠度值有顯著之差異,其中以2×3栽植距離之樹冠空曠度值最大23.44%和以2×1栽植距離之葉面積值最大1.9216。

三、「闊葉樹混合林之經營與效益評估(3/3)」   
    本研究以太麻里研究中心闊葉樹人工混合林作業地為對象,探討重要造林樹種之生長特性、監測不同的混植方式對生育地微環境因子之影響,其次,就不同混合林營林模式之作業成本進行效益分析及碳吸存估算,藉研究成果可供原生闊葉樹混合林建造與後續經營策略之依據。本年度為計畫第三年,主要持續進行碳量分析、植被分析、生育地微環境因子監測及成本效益分析,所得結果如次:
    在蓄積量方面,以核心樹種及外圍樹種皆為烏心石的混植處理組合為最佳,總蓄積量為183.99 m3/ha,而以核心樹種為樟樹,外圍樹種為烏心石、核心樹種及外圍樹種皆為樟樹、以核心樹種為烏心石,外圍樹種為樟樹等混植處理組合的總蓄積量高於平均值,分別為162.40、143.39、151.13 m3/ha,而以核心樹種為光蠟樹,外圍樹種為烏心石混植處理組合的總蓄積量為最低僅為113.24 m3/ha。而碳儲存量,則以核心樹種及外圍樹種皆為光蠟樹的混植處理組合為最佳,總碳儲存量為85.74 ton/ha,其次為核心樹種及外圍樹種皆為烏心石、以核心樹種為光蠟樹,外圍樹種為樟樹、以核心樹種為光蠟樹,外圍樹種為烏心石、以核心樹種為烏心石,外圍樹種為光蠟樹等混植處理組合的總蓄積量高於平均值,分別為76.39、75.03、70.52、71.59 ton/ha。而核心樹種及外圍樹種皆為樟樹的混植處理組合為最低僅為47.09 ton/ha。由蓄積量與碳儲存量的結果來看,以核心樹種及外圍樹種皆為烏心石的混植處理組合總蓄積量為183.99 m3/ha,但總碳儲存量為76.39ton/ha,而核心樹種及外圍樹種皆為光蠟樹的混植處理組合總蓄積量為131.9 m3/ha,但總碳儲存量為85.74 ton/ha。
    在地被調查方面,不同混植處理對地被之生物歧異度具1%顯著性之影響,以光蠟樹(核心)-烏心石(外圍)最高(0.85),樟樹(核心)-樟樹(外圍)最低(0.67);在微環境方面,不同混植處理對相對光度亦具1%顯著性之影響,以烏心石(核心)-光蠟樹(外圍)最高(63.34%),亦以樟樹(核心)-樟樹(外圍)最低(15.02%)。
    另外在成本效益分析方面,各混植模式之淨現值以烏心石(核心)-烏心石(外圍)最大(119,968元/公頃),樟樹(核心)-樟樹(外圍)最小(-70,594元/公頃);內部報酬率與淨現值具有相關性,亦以烏心石(核心)-烏心石(外圍)最大(11%),樟樹(核心)-樟樹(外圍)最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