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人工林異齡及混合林之構成與經營研究(2/3)

  • 公告日期:101-02-03
  • 計畫主持人:邱志明
  • 執行單位:森林經營組
類別
100年度 自辦科技計畫
計畫摘要
柳杉人工林於24年生時,經不同帶寬之行列疏伐後,小樣區栽植扁柏、紅檜、台灣杉、香杉4種林木,歷經21年後,目前之成活率,不同帶寬成活率差異不顯著,但樹種間成活率差異顯著,以台灣杉最高59%,香杉最低31%。而其胸徑和樹高之生長,目前栽植下木已經21年生,不同疏伐帶間不分樹種胸徑生長,差異不顯著,但胸徑、樹高生長樹種間,差異極顯著。保留帶之柳杉胸徑、樹高之生長明顯大於未疏伐區,而材積現存量則未疏伐區仍大於疏伐區,而由定期、定期平均生長,胸徑在疏伐後13年疏伐效果已減緩,而材積定期定期平均生長,則在疏伐後7年,即明顯超越未疏伐區。又行列疏伐保留帶之留存木,在疏伐後6年間,有較嚴重之風害,因此建議未來進行列疏伐時,留存帶應該擴大寬度,建議寬度在20m以上,以減少風害。地被植物調查完成68個樣區的設置,全區共調查到97種植物,Shannon多樣性指數達到1.78,而Simpson多樣性指數則為0.66。在不同的試驗處理下,疏伐保留帶與對照區的種類多樣性明顯低於疏伐處理後的區域,反映出疏伐作業會造成不同的林下光度條件,進而影響地表植被的組成多樣性。而天然更新樹木在試區範圍內調查到66種、2 ,010株樹木,平均植株密度為每公頃941株。在不同的試驗處理區之間,並無顯著的組成多樣性差異,但是在疏伐保留帶與對照區的林木密度則明顯地高於疏伐區域,反映出過去的各項森林作業過程(疏伐、下木栽植、撫育等)會實質地影響林木天然更新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