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培育恆春原生植物,恢復半島劣化棲地

  • 公告日期:112-07-19
內容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新聞稿
培育恆春原生植物,恢復半島劣化棲地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恆春中心自111年6月起與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合作,培育70餘種3萬餘株適合恆春半島生長的臺灣原生植物,今年陸續出栽,將用於剷除銀合歡後之劣化棲地造林,對恆春半島生態棲地環境改善和生物多樣性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林試所指出,銀合歡(Leucaena leucocephala (Lam.) de Wit)為豆科含羞草亞科銀合歡屬落葉灌木至小喬木,源自中南美洲,其單株莢果產量大,種子發芽率高,植株生長快速,加上根部會分泌含羞草素,容易形成純林狀態。


根據史載,銀合歡隨著西班牙人在十六世紀從中美洲來到菲律賓,作為牲畜飼料與薪材,接著又傳往印尼,作為綠肥與為咖啡樹遮陰的林木,1645年由荷蘭人引進臺灣,由於生長快速、萌芽力強,並可作為飼料、木材加工材料、薪炭材、紙漿等用途,曾被視為經濟樹種。當臺灣尚未完全進入工業化時,鄉村地區尚以銀合歡的嫩莖葉當作牲畜的飼料,樹枝做薪材,物盡其用的作法,使銀合歡的族群量受到控制,不至於過度擴展。到了1960年代,臺灣開始推廣經濟造林,砍除雜木林改種銀合歡藉以製漿出口,但後因造紙原料改以進口木材為主,加以銀合歡木蝨的大量發生,致使多數造林地遭棄置,恰好此時期恆春半島的瓊麻工業漸漸被尼龍繩取代,許多遭砍伐改種瓊麻的海岸林生育地遭荒廢,到了1980年代,臺灣農牧業轉型,許多土地休耕或荒廢,加速了銀合歡的拓展入侵速度。銀合歡一旦入侵原生林,因其頑強的生長力與繁殖力,使得原生物種的生存受到強大壓力及威脅。今日恆春關山一帶滿山坡的銀合歡林,就是當年企業造林時留下的痕跡。


林業試驗所恆春研究中心洪聖峰主任說,恆春半島位處臺灣最南端,地形地貌、氣候條件和海流都非常獨特,擁有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其中包括很多珍貴的原生植物。然而由於城市化及人類活動不斷擴張,恆春半島的生態系統受到了極大的破壞,原生植物的數量和多樣性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其中,外來入侵的銀合歡,對當地的生態系統造成了極大衝擊,嚴重威脅著半島的生態環境,影響當地居民的生活。為改善這個狀況,墾管處積極進行銀合歡剷除工作,團隊利用專業技術移除恆春半島的銀合歡,以降低銀合歡占地面積,並已取得一定成效。


然而,洪聖峰主任強調,單靠剷除銀合歡是不夠的,為了進一步恢復恆春半島的原生植被,必須進行原生植物的復育與推廣。因此,墾管處推動原生植物培育計畫,去年6月起委託恆春研究中心蒐集培育恆春半島的原生植物,恆春研究中心憑藉著植物的專業,過去一年在恆春半島蒐集了許多的原生植物種實進行發芽,目前已培育70餘種3萬餘株苗木,這些植物多數是當地特有的植物種類,能夠適應半島的生態環境。根據墾管處的計畫,透過人工繁殖和移植的方式,在降雨充沛的季節陸續移植原生苗木到已剷除銀合歡的劣化棲地,進行一系列的造林工作,以恢復恆春半島的原生植被,增加當地的生態系統多樣性,進而恢復半島獨特生態系統的完整性。


林試所表示,培育臺灣原生植物及恢復恆春半島的原生植被將是一個長期和耗費巨大的任務,過程中外來入侵植物的剷除工作、特別是銀合歡至關重要,可以讓原生植物有更好的生長空間和生存環境,以增加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的復原工作。通過該所和墾管處的共同努力,利用專業技術培育及栽植原生植物,將能夠有效改善恆春半島的劣化棲地,期能逐漸恢復當地原生植物和生態系統並蓬勃發展。


撰稿人:恆春研究中心 黃立彥 助理研究員

電話:08-8861157分機103

E-mail:jancyyen@tfri.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