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土地使用若合宜 水源涵養保無虞

  • 公告日期:105-05-25
內容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新聞稿
土地使用若合宜 水源涵養保無虞

本所針對農村常見的土地植被型態,研究不同土地利用類型下的土壤涵養水源能力,結果顯示農地上栽種不同作物的作業型態,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土壤粗孔隙率多寡,進而影響土壤水源涵養能力。

圖1.林地土壤因具有生態多樣性,促進土壤孔隙生成,因此土壤粗孔隙率較高
林地土壤因具有生態多樣性,促進土壤孔隙生成,因此土壤粗孔隙率較高


本所今(5月25)日舉辦一年一度的森林集水區經營管理研討會,該所集水區經營組報告指出,土壤孔隙是水分傳導及貯留的場所,根據水分勢能可將土壤孔隙區分為大、中、小及細孔隙,其中以中、小孔隙合稱的粗孔隙與水源涵養有密切關係。土壤孔隙體積占土壤總體積的比例,稱為土壤孔隙率,藉由研究不同作物之土壤粗孔隙率的多寡,即可比較栽植不同作物的土壤對水資源的涵養能力。一般而言,森林地區受人為干擾較少,且具較佳的土壤孔隙化育條件,因此有較高的土壤粗孔隙率。反之,其他無森林完整覆蓋且有較多人為干擾的地方,如草地或裸露地,則粗孔隙率相對較少。

圖2.果園因人工管理常年人為踐踏,導致土壤較為密實,土壤粗孔隙率較低
果園因人工管理常年人為踐踏,導致土壤較為密實,土壤粗孔隙率較低


本所於南投縣魚池鄉蓮華池研究中心週邊農村地區,針對數種常見的不同土地利用型態,連續進行2年半的研究,結果發現,林業利用的土地有較高的土壤孔隙率,坡地檳榔園及人工草地次之,勤耕之果園最低,旱田則因土壤有溪砂混入,提高了當地土壤之孔隙率。大致可見土壤粗孔隙率隨人為干擾程度的增加而減少。

圖3.土壤物理環境性質調查之土壤取樣
土壤物理環境性質調查之土壤取樣


本所黃裕星所長指出,農村地區以多元化的方式栽植各種作物,雖然均可促進土壤粗孔隙的化育,但如何兼顧農業生產及水源涵養能力,在現今水資源匱乏的環境下,透過合理的山地農村生產方式的調適規劃,創造生產與生態永續的雙贏策略,乃未來主要的研究方向。

聯絡人:林業試驗所 集水區經營組 曾俊偉 助理研究員
電話:02-23039978轉1625
傳真:02-2375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