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洪氾區內土石流災區之生態復育工法

  • 公告日期:112-12-13
內容
農業部林業試驗所新聞稿
洪氾區內土石流災區之生態復育工法 


洪氾區緊鄰城鎮之行政區域,與當地之經貿活動、自然景緻、休閒娛樂及環境品質具有密切關係,林業試驗所太麻里研究中心認為有必要發展克服礫石地逆境造林的復育技術,提供洪氾區運用生態造林工法,營造環境林之需。洪氾區是河道外側經洪水長期沖積形成的氾濫平原,土壤由礫岩、細砂及黏土組成。2009年8月莫拉克颱風引發極端強降雨,風災期間的累積雨量高達3,000 mm,導致溪水暴漲使臺東太麻里溪下游地區潰堤,造成林業試驗所太麻里研究中心經營數十年的試驗林-海岸植物標本園遭受土石流沖毁,形成礫石含量高的劣化地,植物難以生長。


太麻里研究中心以自然性、專業性及整體性為經營理念,以適地適木原則篩選適合樹種,採用分區經營模式進行洪氾區生態造林,最外圍以海岸林灌木建置綠籬,接著試驗林四周以海岸樹種為主營造生態複層林作為防風林,增加保安功能,試驗林內部主體以復育生態學原理,分析環境特性,評估土地退化程度及恢復力,將退化程度大的礫石區採用人工造林,而退化程度小的壤土區以自然演替復育,災後當年綠覆率7%,以10年的時間將綠覆率恢復至85%且樹高平均> 3 m。


太麻里研究中心主任許俊凱表示,一旦土壤發生理化性質障礙,必會影響植物正常生長。由於洪氾區因石礫含量高,土壤具有理化性質障礙,林木根系發展困難,太麻里研究中心以挖土機將礫石區的土壤翻鬆,再將多數石頭篩離土層,增加土壤含量,篩離的大石作為分區經營之區隔邊石及造景使用,妥善運用現地石材,增加試驗林之景觀效益,可以提供國內具有風景、展示及遊憩等潛力功能之環境林經營模式。


林業試驗所表示,氾洪區內的環境林能夠促進當地城鄉發展及環境品質,雖然該所多年經營的海岸植物標本園遭受土石流沖毀,但災後林地反而提供劣化地復育之試驗場所,種植黃槿、苦楝、水黃皮、相思樹、臺灣欒樹、光蠟樹及欖仁等原生樹種,調查其適應性及生長表現,能夠使研究人員瞭解逆境造林之困難度及解決之法,也證實林地復育策略是可根據林地的退化程度,使用人工造林或自然復育策略恢復森林,此種復育方式可提供作為洪氾區森林復育之參考。 


撰稿人:太麻里研究中心 黃俊元 副研究員

電話:089-781302分機209

E-mail:chun-yuan@tfri.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