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海岸林樹種黎明前葉部水勢及光合作用率在乾季的變化及其耐旱機制

  • 公告日期:106-06-30
作者
郭耀綸、楊雅萍、彭世賢
出版年份
2017
關鍵詞
延遲脫水機制、忍受脫水機制、耐旱性、落葉、生理耐性
摘要

台灣南部恆春半島每年有長達半年的乾季,能在此環境建立的樹種應具備耐旱能力。然而,不同樹種的耐旱機制可能各不相同。林木耐旱機制可分為延遲脫水及忍受脫水兩類,分別可藉由不同方式達成。本研究選取已在恆春西海岸次生林建立的九種原生樹種,測定其黎明前葉部水勢與光合作用率的變化,藉以判斷各樹種可能的耐旱機制。結果發現各樹種在乾季期間,黎明前水勢及光合作用率都顯著較雨季時降低。台灣海桐乾季全期黎明前水勢保持在-0.9 MPa以上,樹青、白樹仔及蟲屎則多在-1.5 MPa以上,但紅柴會降至-3.0 MPa以下。黃槿及台灣海桐在乾季光合作用率可維持雨季時的70%以上,而樹青、白樹仔及紅柴則不到雨季時的一半。藉直線迴歸分析,估算各樹種光合作用率降至零的黎明前水勢。黃槿、止宮樹及紅柴該數值分別低至-7.24、4.57及4.40 MPa,顯示此3樹種有極高的生理耐旱性,具忍受脫水機制。構樹、止宮樹、蟲屎、恒春厚殼樹植株在乾季期間只留存部分葉片,顯示是藉掉落一部分葉片來延遲脫水。常綠樹種台灣海桐、樹青及白樹仔有旺盛的根系,具有延遲脫水機制。此兩類耐旱機制並非互斥,各樹種可兼有不同的耐旱方式。黃槿除了具忍受脫水機制外,可能兼有旺盛的根系。構樹、樹青、止宮樹及恒春厚殼樹除了延遲脫水機制外,另具生理耐旱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