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台灣農地造林之林分發展與地上部林木碳量蓄積

  • 公告日期:105-06-30
作者
鄭智馨、黃于軒、Oleg V. Menyailo、陳建德
出版年份
2016
關鍵詞
造林、農地、碳吸存、林分特性、土壤厚度
摘要
低碳濃度地區的造林提供了減緩氣候變遷的有效方法,因為造林林木可固定引起氣候變遷的大氣二氧化碳。但除固碳效益外,造林仍具有其它生態或生產效益,使得不同樹種與不同地點間的造林計畫可能增加固碳效益推估上的難度。本研究總共調查台灣22個農地造林樣區,包含12種樹種與4個研究地點,研究目的主要為調查現有台灣農地造林的林分發展與地上部林木碳量蓄積,並分析不同數種與不同地點的差異如何影響林木生長。調查結果顯示經過8~10年的造林,所有調查樣區的平均胸高直徑、樹高、林分密度與地上部林務碳量分別為12.1 cm、8.5 m、1272 trees ha-1與32.1 Mg C ha-1,並以速生的大葉桃花心木(Swietenia macrophylla)與苦楝(Melia azedarach)有最高的生長速率與林木碳量蓄積,櫸樹(Zelkova serrata)則呈現最低的生長速率與林木碳量蓄積。生長於土層深厚的造林林木,也較生長於土層薄淺且含石量高的造林林木有較佳的林木生長。整體而言,農地造林可增加林地碳吸存,也具有增加林木經濟與生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