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近百年的分類接力,鹿野氏馬蘭終正名!

  • 公告日期:109-06-22
內容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新聞稿
近百年的分類接力,鹿野氏馬蘭終正名!

1928年的夏天,臺灣日治時期著名的生物學家鹿野忠雄(Kano Tadao)登上了中央尖山,成為臺灣第一筆正式留下文字記載的登頂紀錄,他在1930年發表了「中央尖山登山記」,裡頭描述到一種狀似瑪格麗特(Chrysanthemum frutescens)的植物,當時鹿野忠雄誤以玉山鐵桿蒿(Aster morrisonensis)稱之。2019年8月,林業試驗所植物分類團隊踏著鹿野忠雄的腳步,來到了同一處棲地,並於2020年確認了這種小白花的身分,並以鹿野忠雄之名,將它命名為「鹿野氏馬蘭(Aster kanoi)」。

鹿野氏馬蘭生態照
鹿野氏馬蘭生態照(照片提供:鐘詩文)

鹿野氏馬蘭由林業試驗所研究團隊在這一期的植物學期刊Taiwania上發表。「這種菊科植物僅見於南湖大山、中央尖山及太魯閣山森林界線以上的高山岩屑地,以往常常被誤認為更高海拔的雪山馬蘭(Aster takasagomontanus)。鹿野氏馬蘭雖然族群量尚稱豐富,但分布地較為侷限,且棲地近乎臺灣之巔,很容易受到氣候變遷的衝擊,因此建議列為接近威脅的物種。」發表人之一,林業試驗所鐘詩文博士除了為它正名,也讓鹿野氏馬蘭現在的處境公諸於世。

鹿野氏馬蘭的模式標本目前存放於林業試驗所植物標本館中。在製作標本的當下,研究團隊細心地整理標本的模樣,並將多餘、雜亂的枝條加以修剪,而修剪下的枝條便送到福山植物園以扦插繁殖進行移地保種。研究人員表示:「鹿野氏馬蘭分布的海拔高於3,000公尺,臺灣近無類似環境之保種場域,但是藉由這些殘餘的材料進行試驗,可以讓我們在最低限度的採集下更加了解這些新認識的物種。」

鹿野氏馬蘭模式標本現存於林業試驗所植物標本館
鹿野氏馬蘭模式標本現存於林業試驗所植物標本館(照片提供:鐘詩文)

經過一年的培育,鹿野氏馬蘭在福山植物園長得欣欣向榮,這是當時研究人員始料未及的。「最初將材料分成四組,分別於高光高濕、高光低濕、中光高濕以及中光低濕的環境扦插,結果發現在中光高濕的環境中插穗最快發根,隨後逐漸提高光照,便能快速長出葉片,不出100天就能定植。」福山研究中心林建融助理研究員負責鹿野氏馬蘭的人工栽植,發現在海拔僅600公尺的福山植物園無須進行溫度控制,就能成功栽培出這種高海拔的嬌客。「植物的天然分布是物種競爭下的結果,在人工環境中排除了競爭因子,因此往往發現目標物種適應的環境幅度比野外寬廣得多,這些物種很有可能不會因為氣候暖化而受到直接威脅,但是氣候變遷會使整體生態失衡,改變物種間的競爭關係,這些物種仍然面對著極大的威脅。」

福山植物園終無性繁殖成功的鹿野氏馬蘭
福山植物園終已無性繁殖成功的鹿野氏馬蘭(照片提供:林建融)

林業試驗所張彬所長表示:「本所的任務除了發現這些物種之外,進一步確保這些物種生生不息更為重要。本所近年來推動國家植物園方舟計畫已進入第二年,我們加速了植物基礎資料的累積,並且藉由異地備分來分攤植物滅絕的風險,更重要的是藉由人工培育更加了解這些植物的特性,而成為野地族群原地保育的重要後盾。」

撰稿人:福山研究中心 林建融 助理研究員
聯絡電話:03-9228900轉106
電子信箱:taiwanicus@tfri.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