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山村地區脆弱度研究解讀 預警風險區域 預做因應減少災害損失

  • 公告日期:109-05-05
內容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新聞稿
山村地區脆弱度研究解讀
預警風險區域 預做因應減少災害損失

臺灣自2001年以來遭遇桃芝、納莉、敏督利、海棠、莫拉克、莫蘭蒂及梅姬等強烈颱風侵襲,2016年初還有低溫寒害,災害強度與威脅已愈來愈脫離過去的經驗法則。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業試驗所採用社會經濟脆弱度指標,計算不同區域可能遭遇的危害類型,讓風險變得得以預測。透過數據分析,可確切掌握易受害區域及受害的類型,把防災行動和資源放在最需要的地方,達到最有效的投入、最少的災難損失。

林業試驗所表示,臺灣屬於高災害潛勢地區,易發生颱風、地震、崩塌及土石流等天然災害;加上經濟快速發展、山坡地開發、廣布路網等人為影響,使環境治理更增添難度。面對愈來愈頻仍的氣象災害,大多研究著重於都會區、工業區或農業區等人口聚集地,即所謂災害保全對象較多的區位。占全臺面積60%的山村區域,每有危害必定致災,因人口密度低、產值不高、經濟損失小,導致政策關注度較少。為掌握易受害區域及受害類型,林業試驗所採用24項社會經濟脆弱度指標,運用大尺度社經資料庫,計算出各地區的潛在災害類型,再透過現地問卷調查,瞭解山村社區居民對環境知覺及環境監測的能力,以提出對土地利用與資源配置較好的調適策略。

圖1.當極端氣象事件發生時,社區是否已做好準備?
圖1.當極端氣象事件發生時,社區是否已做好準備?

圖2. 南投地區坡地崩塌之災害潛勢分析
圖2. 南投地區坡地崩塌之災害潛勢分析

林業試驗所說明,依據研究結果,社經脆弱度在中彰投地區以仁愛鄉、信義鄉易發生坡地型危害,集集鎮與水里鄉則易有淹水為害;在高屏地區,以茂林區、那瑪夏區、來義鄉等山區較易產生坡地為害,而鹽埕區、三民區、小港區較易受淹水危害。再從易受坡地危害的村里調查發現,住在同一個社區的原住民族比漢人對環境知識與風險感知較有能力掌握,像是耕作區域會刻意避開行水區、家屋選址也會選在穩定的高處,以避免受災。但也因為許多部落經過遷村,現址並無避災的考量,而容易致災。相對地,漢人認為居住地及耕作地遠離高風險區,也傾向分散式栽植,但更傾向投資溫網室設備,而加重災害損失。

過去原住民區位被認為容易受到氣象為害,甚至將原住民人口數做為脆弱度指標之一。林試所的調查研究推翻過去的看法,其實住在山村的漢人,在危害發生時更可能在經濟與財產受到較大的損失。本研究比較不同耕作類型,發現選擇種植長生長期農作物的居民,對災害損失的承受力較差,也會偏好由保險與政策補貼來補償損失。

透過研究所採用的「韌性」概念,林試所張彬所長解釋如何避免讓自己成為氣候災難下的受害者,即是提高復原力、增強適應性、降低敏感性。張所長也說明,雖然受到自然環境條件的影響,山坡地易受害是顯而易見的事實。如果已經居住在風險高的區位,仍然可以採取分散栽植位置、種植不同生長期程的作物,以及減少高額農用設施的投資,來降低致災風險。氣象災難無法避免,但在日常生產、生活中慎選有效的避險行為,從整體來看,才能最妥善地將社會、國家的資源運用到急迫的地方。

聯絡人:森林經營組 李隆恩 助理研究員
聯絡電話:02-23039978分機1319
E-mail:taiwania@tfri.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