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台北植物園好花共賞系列42-原來王維詩中的「茱萸」是「吳茱萸」!

  • 公告日期:100-11-30
內容
(文/圖.呂勝由)

食茱萸植株 -2011.11.22 攝於台北植物園
食茱萸植株 2011.11.22 攝於台北植物園

食茱萸樹幹
食茱萸樹幹

吳茱萸花枝 1990.07攝於太平山
吳茱萸花枝 1990.07攝於太平山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維年少時就創作了不少優秀的詩篇。這首詩就是他十七歲時的作品,寫這首詩時他大概正在長安謀取功名。詩因重陽節思念家鄉的親人而作,千百年來,人們依舊感受到它的震撼力。重陽節有登高的風俗,登高時佩帶茱萸囊,據說可以避災。原來茱萸,就是「吳茱萸」, 但常被誤以為是「食茱萸」。這兩種植物台灣都有,同科而不同屬,都屬台灣原生者。吳茱萸主要供藥用;食茱萸為重要的蝴蝶食草及蜜源植物。茲將其略述如下;

吳茱萸
Tetradium ruticarpum (A. Jussieu) T. G. Hartley, Gard. Bull. Singapore. 34: 116. 1981. 芸香科

小喬木。羽狀複葉,對生,小葉1-7對,中脈兩側葉片不相等,下表面脈上被毛;側生小葉柄長1-3 mm。聚繖花序。花單性;萼片4或5; 花瓣4或5;雄蕊4或5;子房4或5室。

台灣分布全島中海拔山區森林中,中國(安徽,福建,甘肅,廣東,廣西,貴州,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小號江蘇,江西,陝西,四川,雲南,浙江),不丹,印度東北,緬甸,尼泊爾。

食茱萸
Zanthoxylum ailanthoides Siebold & Zuccarini, Abh. Math.-Phys. Cl. Konigl. Bayer. Akad. Wiss. 4(2): 138. 1845. 芸香科

小喬或中喬木。羽狀複葉,互生,小葉7 -15 對,下表面光滑或被毛,披針形,長9-14 cm,基部圓至心形,略歪,具透明腺點。萼片3-8枚;花瓣3-5或缺;雄蕊3-8;心皮1-5,有柄。蓇葖果。台灣分布全島中、低海拔森林中,中國(福建,廣東,廣西,貴州,江西,四川,雲南,浙江),日本(包括小笠原和琉球群島),韓國,菲律賓。

引用資料-關於重陽節的由來有很多說法:
  1. 南朝梁人吳均之《續齊諧記》載:傳說東漢時,汝南縣裡有一個叫桓景的人,他所住的地方突然發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東南山拜師學藝,仙人費長房給桓景一把降妖青龍劍。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學苦練。一日,費長房說:「九月九日,瘟魔又要來,你可以回去除害。」並且給了他茱萸葉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讓他家鄉父老登高避禍。於是他便離開回到家鄉,九月九那天,他領著妻子兒女、鄉親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葉分給大家樣隨身帶上,瘟魔則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來,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鬥,最後殺死了瘟魔。 汝河兩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禍、桓景劍刺瘟魔故事一直傳到現在。從那時起,人們就過起重陽節來,有了重九登高的風俗。唐代的《初學記》和宋代的《太平禦覽》等多種重要類書都轉述了吳均《續齊諧記》裏的這個故事,並認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婦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災的習俗由此而來。
  2. 漢劉歆《西京雜記》記載:漢高祖劉邦的愛妾戚夫人被呂后害死後,戚夫人的侍女賈佩蘭也被驅逐出宮,嫁給扶風人段儒,閒談時曾提到她在宮廷時,每年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辟邪延壽。
  3. 唐代詩人沈佺期《九日臨渭亭侍宴應製得長字》詩:「魏文頌菊蕊,漢武賜萸囊……,年年重九慶,日月奉天長」。
引用: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7%8D%E9%98%B3%E8%8A%82

吳茱萸
原生長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吳國,被稱為吳萸。有一年楚國發生了瘟疫,全靠吳萸挽救了許多老百姓的生命,老百姓為了紀念朱大夫,便將"吳萸"改成"吳朱萸",後來"吳朱萸"演變成"吳茱萸"。其實更早以前王維就曾寫過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詩句,這茱萸,就是吳茱萸。
引用:http://www.hudong.com/wiki/%E5%90%B4%E8%90%B8

吳茱萸始載於《神農本草經》,被列為中品。《名醫別錄》中記載:”吳茱萸生上谷川穀及冤句……九月九日采,陰乾。陳久者良。”唐代陳藏器說:”茱萸南北總有,入藥以吳地者為好,所以有吳之名也。”宋代蘇頌說:”今處處有之,江浙、蜀漢尤多,木高丈余,皮青綠色,葉似椿而闊厚,紫色,三月開紅紫細花,七月、八月結實似椒子,嫩時微黃,至熟則深紫,或雲顆粒緊小,經久色青綠者是吳茱萸,顆粒大,經久色黃黑者是食茱萸。”明代李時珍說:”茱萸枝柔而肥,葉長而皺,其實結於梢頭,壘壘成簇而無核,與椒不同,一種粒大,一種粒小,小者入藥為勝。”李時珍所指粒大的原植物可能是吳茱萸,粒小的原植物可能是石虎。古人重陽節有佩戴茱萸的習慣,唐代詩人王維留有”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的佳句。
引用: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0%B4%E8%8C%B1%E8%90%B8

【歡迎轉載及引用台北植物園好花共賞系列文章,但請記得註明作者及出處,以示負責,若有疏漏之處,請不吝指教!歡迎大家一起到台北植物園來觀賞植物,如有疑問的植物,我們樂於答覆,請E-mail:lus@tfri.gov.twlus703@gmail.com 與我聯絡,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