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植林減碳研究計畫(1/3)

  • 公告日期:101-02-03
  • 計畫主持人:黃裕星
  • 執行單位:林業試驗所
類別
100年度 自辦科技計畫
計畫摘要
由建立的檜木林分短期撫育或人為作業之結果,顯示更新林經疏伐後,其胸徑生長較佳,而人工林更高於更新疏伐林。檜木天然林雖能累積大量的二氧化碳,但其每年的碳吸存量極低。經過人為經營的更新疏伐林和人工林則每年具有較佳的二氧化碳吸存量。但為建立長期資料,仍需持續監測,藉此選擇出較適合的經營方式,以促進檜木林的碳匯效益。     

本年度完成光蠟樹和桃花心木各徑級樣木砍伐,供推算碳吸存量之用,其中1m3之光蠟樹生長量有490.8 kg之碳,換算CO2儲存量為1816 kg。另台南關廟地區桃花心木平均材積210.74 ± 50.76m3/ha,碳儲存量平均為90.5 ton/ha,CO2吸存量為331.8 ton/ha。肯氏南洋杉平均材積249.54 ± 45.58 m3/ha,碳儲存量104.8 ton/ha,CO2吸存量為384.3 ton/ha。另各項撫育作業碳吸存成本之分析發現,以噴藥之CO2排放量22.83 kg/ha最低,犁地最高174.22 kg/ha。不同林齡之撫育費用,會隨林齡之增加而遞減,10年生各項撫育CO2排放量合計為909.3 kg/ha。     

混農林業可兼顧環境永續與農民經濟收益,需在政策上鬆綁、獎勵,並投入更多之相關研究。本年度針對過去三處混農林試區進行林木複查,發現低密度混生於茶園的13年生的肖楠生長快速,二氧化碳吸存量從去年的29.3增加到今年的40 ton CO2e/ha。另外本年度有6個新設的混農林業試區共約2.6公頃,分布在台灣北中東等地區,混植樹種包括牛樟、泡桐、土肉桂、肖楠、台灣黃蘗與霧社櫻。到11月為止,其中牛樟的成活率從13%到71%不等,泡桐、肖楠及土肉桂成活率都超過八成,台灣黃蘗與霧社櫻可能因為乾旱導致死亡率偏高。     

為完成國內有關植林減碳專案活動的能力建構,建立國內植林減碳之可行操作模式及評估準則,故本年度依環保署所推動之溫室氣體先期專案暨抵換專案的內容,參照UNFCC清潔發展機制之小規模植林專案活動的簡化基線和監測方法學(SSC-AR-CDM)之計量方法,以國內平地造林進行基線建立與監測計畫之研擬與植林減碳專案活動實證分析,並針對檳榔園為基線進行植林(桃花心木、牛樟、肖楠)專案活動等混農林業型態分析二氧化碳變化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