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多元林業生產體系之研發(1/4)

  • 公告日期:109-03-18
  • 計畫主持人:馬復京
  • 執行單位:育林組
類別
108年度 自辦科技計畫
關鍵詞
烏桕;石栗;瓊崖海棠;種子油;麻瘋樹;台灣水龍骨;化妝品;活性分析;分子品系;健康種苗;山葵;保鮮處理;松露;天麻;蜜環菌;生態林業;林業生產專區;台灣山茶;林下經濟;
計畫摘要
一、多元生態林業生產體系之研究(1/4) 2017年11月FAO在羅馬舉辦達成永續發展2030年永續發展目標:認為建立永續林產品價值鏈是達成關鍵。台灣農企業與山村林業經濟對生產主林木之木材生產因期限過長,使得投資卻步。為促進永續林產品的價值鏈,需要瞭解價值鏈中投資障礙與機會,才能促成產業的投資。本計畫以已建立的複層林體系生產森林主副產品,建構永續林產品價值鏈,與進駐創新育成中心及投資造林的技術移轉產業合作,規劃建立2處複層林體系,除生產主副產品外,兼營造多功能的森林生態旅遊、森林食療與療癒的生產體系。 二、特用林木油脂生產與加值利用(5/6) 台灣地區目前已有相當栽植數量的種子油脂樹種如烏桕、石栗、瓊崖海棠等,其種子油脂可轉酯化成生質柴油外,其種子油脂亦是化妝品調配優良的基底油。由於該等樹種的種實量產技術並未建立且其種實油脂的利用亦處於初步的油脂利用,經濟價值無法提昇。本研究目的是以嫁接技術配合矮林作業,建立種實量產的技術並活化既有造林地的種實的利用,活化在化妝品及食品工業原料的供應,並研發高經濟價值產品以提升農林初產品的產值。如果能與菇木樹種或長伐期樹種進行混植,不但可提高林地利用率,也可持續創造地區之林地收益及在地就業或產業機會。另本計畫目的除進行麻瘋樹種間雜交育種外,並建立野外試區探討雜交麻瘋樹品系之農藝特性及地區適應性,期望選育出具優良地區適應性之矮性早花之雜交麻瘋樹品系。 三、農平地林業生產專區(4/4) 農業計畫管理系統 台灣木材消費量年約500萬m3,菇蕈用材約35萬噸,多仰賴進口,產品產值超過600億元以上。政府從2013年起在休耕地推動短期樹種造林政策,預定造林後6-10年開始伐採造林樹種為相思樹、杜英、楓香與桉樹。林務局預估造林6年後可採收57噸/ha的原木,林試所為因應政策達成目標,在2011年開始建立短期樹種造林與育種試驗,共造林10公頃,預定在2015年起開始陸續伐採,驗證短期樹種生產潛力。我們已經在苗栗建立9個短伐期樹種造林示範區,以不同栽植密度與樹種混植。本計畫將以此示範區為基礎建構良好的育林技術與經營體系以生產多用途產品。吸引更多農民投入造林,更多不同產業包括造林業、合板業與生技業投資,以逐漸凝聚產業群落,進而形成林業生產專區。苗栗栽培區未受颱風影響,本區由雜交桉、赤桉與9種闊葉樹種混何造林,林相優美,水保局建立步道與池塘的生態園區,吸引許多遊客造訪。 四、多元森林副產物生產與加值利用(4/4) 健康種苗供應為山葵產業能否永續發展的重要關鍵。本計畫擬就山葵花期調節及健康採種的必要相關技術進行研探,並嘗試建立體外繁殖系統,期望能建立本土健康種苗生產技術,以解決山葵健康種苗自給問題。臺灣水龍骨(Goniophlebium formosanum (Baker) Rödl-Linder)適合開發成預防紫外線傷害的化粧品活性原料,整體效果優於市售多種知名精油及護膚美白化妝品一旦進入商品化階段,急需建立優良品系穩定的人工培養系統,本所研究將蒐集台灣水龍骨屬植物種原及品種鑑定,與建立繁殖技術,提升台灣植物經濟價值。 五、附生森林副產物生產與加值利用(4/4) 為提升造林的誘因,並將林地的單位面積產值提升。配合長期的林木生產作業,以不妨害林木生產的前提下,將森林副產物進行多方面的開發利用,以共生的松露及腐生的天麻作為開發的標的。但是松露的生產量卻遠不及早期的天然生產的量,同時價格也高居不下。本土的松露研究發現僅有2種的松露被發現命名,本項計畫在於調查本土的松露資源期望能在收集松露資源中,發現或篩選出更適合本土栽培同時品質更好的松露,以利松露產業的發展。天麻為珍貴藥材,台灣近年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多樣性的研究上。但是在栽培方面卻無任何進展。台灣原生天麻種類很多,但是量卻稀少,如果能加以研究發展,應該可以建立一個很有潛力的產業。六、台灣山茶應用於林下經濟之研究(1/4) 台灣山茶為具有潛力的林下經濟樹種之一,為了同時兼備經濟性、公益性及永續性之原則來經營具高經濟價值的原生台灣山茶,有必要對台灣山茶的生態、育苗、化學組成進行研究。本研究的主要目的:(1)調查六龜試驗林台灣山茶的物候、(2)了解台灣山茶植物社會的組成、結構及其天然更新機制、(3)選育抗熱耐旱的台灣山茶品系、(4)分析不同海拔台灣山茶的化學組成及抗氧化能力。研究有助於山茶的保育、振興六龜山茶產業、將原生台灣山茶發展成地方特色產品、提高當地茶農的收益、增加當地居民的工作機會。 七、台日合作計畫-瓊崖海棠種源收集、生長調查及大果品系的選育(1/4) 自2014至2015年分別於宜蘭及恆春建立瓊崖海棠日本及台灣種源後裔試驗區,共39家系,進行比較,長期撫育監測,從中取得苗木生長、耐風性及相關生理或物候機制資料,再從這些數據選拔耐風之精英樹。在試驗栽植期間,每半年量測林木的高度、胸高直徑及樹幹之通直性;當苗木胸徑超過10cm時,開始量測木材密度及楊氏係數,作為耐風精英樹候選木中選拔優良精英樹之依據。於台灣地區瓊崖海棠行道樹中選拔大果母樹,採集種子發芽栽植,進行後裔觀察,另採集接穗進行嫁接繁殖及培育,建立種實生產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