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山研究中心
- 地址:264013 宜蘭縣員山鄉湖西村雙埤路福山1號
- 郵件信箱:宜蘭郵政第132號信箱
- 電話:03-9228900
- 傳真:03-9228904
本中心簡介:
福山研究中心之成立先行於民國71(1982)年臺灣省林務局移撥國有林烏來事業區第72林班,面積500.73公頃,復於民國75(1986)年將烏來事業區第15林班2小班及宜蘭事業區第53、54、57林班等,面積597.17公頃移撥給本所經管,合計面積l,097.90公頃,供為本所在臺灣北部地區之試驗用地。民國76(1987)年成立籌備處,專責辦理福山試驗林、植物標本園、哈盆自然保留區之規劃、建設及經營管理等工作;民國79(1990)年11月1日奉准正式成立為「福山分所」。民國91(2002)年因機關修編,福山分所改設為福山研究中心。
本中心位於新北市、宜蘭縣交界處,海拔400-1,400公尺之間,年平均氣溫18.5℃,年平均雨量4,125公厘(毫米),冬季陰濕多雨,全年無乾濕季之分,年平均相對濕度為94.1%。試驗林保存著典型的天然闊葉樹林,動植物種類豐富,為研究自然生態之優良場所。
福山試驗林規劃成三區。最北為水源保護區,面積355.7公頃,哈盆溪與粗坑溪均發源於區內,地勢較高、坡度較陡,植群以天然闊葉樹林為主,為了維護溪流之水源、水質,本區域除供各項研究調查外,不進行任何開發,一般遊客亦不得進入。植物園區位於試驗林中段,面積計409.5公頃,除供做為試驗研究之場所外,地勢較為平坦之30公頃地區,開發為行政管理區與植物展示區,有系統的收集台灣植物,栽植展示,充分運用自然資源,發揮學術研究、環境教育、資源保育及森林遊憩等功能。植物園區之南為哈盆自然保留區,面積332.7公頃,為農業委員會依文化資產保存法公告之自然保留區,其目的在於保存本區之自然生態體系,以供基因保存,永久觀察與研究;保留區內大部分地區為天然闊葉樹林,生態體系複雜,野生動植物種類、數量甚多,為確保環境之完整性,遊客不得進入本區,並禁止漁獵、採集等行為。
主要業務:
福山植物園經營管理
臺灣現有植物園或樹木園大多位於低海拔地區,所收集展示的植物亦以熱帶及亞熱帶植物為主,唯有福山植物園是位於海拔五百公尺以上,以收集、研究、展示臺灣中、低海拔植物為目標的植物園。植物園的經營目標主要為學術研究、環境教育、資源保育、及休閒遊憩,福山植物園由於保有自然度極高的天然環境,成為民眾嚮往的休憩場所,然為達永續經營的原則,對入園人數加以限制,因此本園並不強調其休憩功能,而以其它功能為主要目標。
福山植物園經營管理工作分項概述如下:
- 植物收集、培育、展示:
收集植物園預定展示之苗木,依照園區之規劃,栽植於展示區之中。研究中心成立三十餘年, 目前園區蒐集栽種之植物共有135科700餘種,計4千餘株。為因應民眾遊憩的需求,並推廣自然教育,園區以限制入園人數的方式開放參觀。園區展示區之配置,依資源特色分為「自然教室區」、「樹木展示區」、「生活植物區」與「森林探索區」四大區。園區內除了依四大區設置各項解說牌示,介紹福山植物園豐富的自然資源特色之外,同時提供教育研習與探索活動的場域,遊憩設施,以服務參觀民眾,如步道、指示牌、木橋、涼亭、林間教室、坐椅等。 - 解說教育:
設置植物園入口網站,提供訪客園區概況、自然生態及與展示主題相關的各項資訊,並安排解說員於園區入口處為每位訪客介紹園區概況及入園注意事項,展示區內設置植物名牌及大型解說牌,說明植物展示區與植物的特性。此外,於福山自然中心展示室及視聽室提供靜態展示及影片播放服務。 - 展示區維護:
包括園區刈草、植栽修枝、施肥、植穴覆蓋、樹木支撐、病蟲害防治等。 - 設施興建及維護:
興建道路、停車場、步道、涼亭、橋樑、廁所等設施,並定期維護、保養。 - 遊客管理:
每日開放遊客5百名(假日6百名)入園,採預約申請方式,民眾可於預定入園前每日開放遊客5百名(假日6百名)入園,採預約申請方式,民眾可於預定入園前75日起,於本中心入園申請網站(福山植物園入園申請)申請。為避免野生動物因翻尋垃圾桶中之食物而影響其自然行為,因此園區內不設垃圾桶,請遊客將所製造的垃圾自行帶回。園區僅在上午9時至下午16時開放。
哈盆自然保留區經營管理
哈盆自然保留區係於民國75(1986)年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之規定公告設立,其目的在保存臺灣北部山區代表性之自然生態體系,主要保護的對象為天然闊葉樹林與棲息其間的野生動物,以供為基因保存、永久觀察、教育與研究之區域,管理機關為林業試驗所,福山研究中心負責管理維護。
主要工作內容為:
- 人員進出管制:
為保護其生態體系,僅允許工作人員及經核可之研究人員進入。在植物園區通往保留區之路口,設置告示牌請遊客勿入保留區內,以免違法受罰。在保留區西側,原有登山步道貫穿,常致管理之困擾,故已於保留區外緣另闢步道,同時封閉原有步道,以引導登山客繞過保留區。 - 定期巡視:
保留區內各種野生動物極為豐富,常有獵人進入設置陷阱等,故每月定期派員巡山,加強拆除獸夾、陷阱、獵寮等,以保護本區之自然資源。 - 保育宣導:
於保留區之出入口設置告示牌,請民眾勿進入保留區;並宣導保留區設置之目的、功能與相關規定。
研究重點:
福山長期生態研究
生態系研究的內涵十分複雜,具有大空間、跨領域與長期的特色,需要規劃大型、整合之長期研究始能完成。福山試驗林成立後,本所即規劃以此做為長期生態研究試驗地,邀集各大學相關的教授,向國科會申請研究計畫,至民國81(1992)年,國科會開始補助此整合型計畫,每年均有多項計畫於此進行。計畫內容為探討福山森林生態系之組成及功能,包括生物因子如微生物、真菌、植物及動物等,非生物因子如光照、雨量、氣候、土壤、營養鹽等,並研究擾動(如颱風、空氣污染等)對此生態系產生之長、短期效應,及本區生態系的演替。迄今,以本區為試驗地所發表的研究報告已逾百篇,建立極為豐富的基本資料。除學術價值外,此計畫亦具教育功能;透過助理或博、碩士研究生之參與,培養生態學研究人才;研究成果除可供專門學科教學外,還有許多自然教育的素材,為撰寫本土性生態教材之最佳參考來源,並可做為環境保護及自然保育政策擬訂上的科學根據。
福山亞熱帶雨林森林動態樣區之設置與調查
本計畫緣自民國90(2001)年4月,本所與林務局、美國史密斯森熱帶森林科學中心(CTFS,現已更名為ForestGEO)共同簽署合作備忘錄,同意共同於林務局烏來事業區第15林班內(鄰近福山試驗林),建立一面積為25公頃之亞熱帶森林動態樣區,以進行長期森林動態學研究。其成果除能瞭解本區植物社會與其動態變化外,此永久性監測樣區更能成為許多如植物族群、生長環境、森林更新、養分循環等相關研究的核心地點。此為國內第一處面積達到25公頃之大型森林樣區,能藉此機會與國際上所有的森林動態樣區共同分享資訊、技術經驗、研究成果及人員交流,培養國內相關人才,並激發多元化、跨學科、國際性研究計畫之進行,提升臺灣在長期生態研究與亞熱帶雨林研究之學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