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氣候變遷下森林物種適應機制與模式推估

  • 公告日期:111-03-24
  • 計畫主持人:張勵婉
  • 執行單位:森林保護組
類別
110年度 自辦科技計畫
關鍵詞
氣候變遷;植物性狀;鳳尾蕨科;附生植物;經濟樹種;木材基礎特性;
計畫摘要
由於全球環境的快速變化與暖化現象,全球環境與氣候變遷已經成為世界各國政府的科技研究發展首要項目之一,而我國政府體認到臺灣因應氣候變遷衝擊之急迫性,近20年來,積極整合相關部門投注相當心力及財力,進行相關研究及政策的制定,希望據以健全國家調適能力,降低環境的衝擊。而有關因氣候變遷對生物多樣性及生態系可能遭受之衝擊,也已有相關的研究及討論,這些研究大部分著重於天然森林植群帶分布改變、各林相內物種遭受生存威脅遷移、衝擊影響森林的碳吸存功能,及森林生態功能下降等。 臺灣已具備長期的森林調查及歷史氣候資料,對於但對於氣候變遷情境下,經濟造林樹種最適區位與生產量可能變化研究仍屬欠缺;此外,因全球氣候變遷,使得極端事件的發生更為頻繁,對於生態環境容易造成破壞擾動,而產生新的擾動棲地,各類遷移的物種適應新棲地的能力就更顯重要,因唯有可快速調適適應的物種才得以生存,並維持整個生態系的完整與運作。臺灣之林業研究已發展百餘年,然而卻從未建置整合性的森林植物基礎功能特性或是模式參數資料庫。前人研究成果散藏於文獻而未能系統性地活化利用,甚為可惜。從而,林業工作人員與研究人員於執行氣候變遷對於森林影響之評估作業、策略規劃與研究工作時,無法便捷取得過往林業研究長期累積下來之龐大科研成果,往往只能依憑慣行做法或是援引少數可得文獻之資訊進行各項工作。 有鑑於上述,本計畫氣候變遷下森林物種適應機制與經濟造林樹種模式推估研究,包含為五個工作項目,分別為:氣候變遷下台灣擾動棲地適存物種植物功能性狀資料庫建立、氣候變遷與棲地破碎化對森林生態影響之研究:以附生植物的功能性狀作為指標、復甦蕨類之鑑定及其適應機制、氣候變遷下經濟林生長量估測及調適策略之研究、及建立臺灣森林木本植物之基礎特性與模式參數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