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日期:111-06-23

植物園組

  • 地址:100060 臺北市中正區三元街67號(交通位置圖)
  • 電話:(02) 2303-9978 分機:2801、2803
  • 傳真:(02) 2307-6220

台北植物園

本組簡介:

本組主要任務為(1)充份瞭解及完整記錄臺灣的植物多樣性;(2)促進對植物多樣性的保育及認知;(3)對臺灣植物的多樣性提供永續利用之方法;(4)進而提供決策者在生物多樣性保育的充份資訊及可行的建議。依研究主題區分有森林植物分類研究室、植物多樣性保育研究室、自然教育研究室, 並負責臺北植物園與本所植物標本館的經營與管理。

研究重點:

生物多樣性保育與永續利用研究。分類學研究是生物多樣性研究的基楚,標本館的經營管理則是分類學研究依據所不可或缺。採集、鑑定、收藏與交換標本是標本館的例行業務,至2021年館藏已逾53萬份標本,為使管理與查尋更為便捷,建置有資料庫及網站,供國內外學者便利查尋。研究人員同時進行各科屬之系統分類研究,除傳統形態分類,遺傳變異、植物種化與植食性昆蟲亦為研究重點。在瞭解物種與其生態之後,進行物種稀有及瀕危程度之評估,並進行其生物學探討與保育研究。

植物園已是全球推行生物多樣性保育的重要據點,本組長期以來進行臺北植物園經營管理,包括植物園展示區之維護,國內外種質之交換與保存,遊客行為之調查,志工之培訓與解說教育之研究與推行,並建置導覽網站,期提供民眾認知、學生學習及學者研究之材料,充分發揮植物園的保育、教育及研究的功能。

森林植物分類研究室

  1. 森林植物之系統分類
  2. 森林植物資源之調查
  3. 植物標本館之經營管理
  4. 植物標本資料庫與查詢系統之建立與管理維護

植物多樣性保育研究室

  1. 稀有及瀕臨滅絕植物資源之保育研究
  2. 森林植物種子保存與發芽研究
  3. 植物培育與展示研究
  4. 民族植物學研究
  5. 造癭生物學與植食性昆蟲學研究
  6. 植物園之規劃、設置及經營管理

自然教育研究室

  1. 自然教育研究
  2. 臺北植物園解說教育研究
  3. 臺北植物園志工訓練與管理
  • 日期:105-11-18

育林組

  • 地址:100060 臺北市中正區三元街67號(交通位置圖)
  • 電話:(02) 2303-9978 分機:3832
  • 傳真:(02) 2333-1612

本組簡介

臺灣森林資源豐富,有許多特有及高經濟價值的樹種,利用育林技術可瞭解林木生態更新與遺傳性狀,進而利用育種與其特殊成分進行多用途的開發與利用。育林組的主要任務是研究林木的培育與生長,從蒐集各地種源之採種、促進種子發芽、培育苗木至出栽造林,最後選育栽培有價值的林木樹種。利用組織培養、基因轉殖的技術改良林木,促進生長,研究瞭解森林天然更新機制,加速恢復森林原貌,而樹木生長所依賴的土壤,其理化性質等都是本組的研究目標。

研究重點

育林技術研究室:

研究速生樹種生長及能源植物開發、選育與產油量,如麻瘋樹與烏桕。人工針、闊葉林和海岸環境林營造之更新技術研究。造林種苗培育技術和苗圃管理之研究。原生植物及藥用植物開發與利用。平地造林及混農林業之經營研究,建立檳榔與茶園間植高經濟樹種如牛樟、台灣黃蘗等。輔導濱海工業區和民間社區綠美化樹種選擇和栽植技術。配合活化休耕地政策,建立相思樹、台灣赤楊、山黃麻與桉樹的育林技術,提供菇蕈產業所需原料。

森林遺傳和林木種子研究室:

臺灣林木種子有多變化的休眠性,研究種子的發芽,提供發芽技術,培育苗木,以符合當前植林減碳和綠色造林所需要的樹種。林木生物技術有用基因的研究,將木質素基因轉殖到林木上,提升製漿率及降低漿廠經營成本。選育高經濟價林產品如生產抗癌藥物之紅豆杉、保健食品之阿里山五味子與檄樹。利用組織培養,培育年輕化之經濟樹種,及生產二次代謝物。管理林木種子園和營養系園,如臺灣紅檜、扁柏、香杉和台灣肖楠等,並興建相思樹種子園與牛樟採穗園,這些優良品系能生產高品質的後裔與營養系。

土壤研究室:

研究森林土壤分類和化育,明瞭林地土壤特質,建立土相土壤圖,便於森林土壤之經營管理。研究森林土壤分類和鑑定,使得國土規劃更為完善。建立林區土相土壤圖,便於森林土壤之經營管理。研究環境變遷對森林土壤養分循環的衝擊、不同土壤層之微生物變動和有機物分解之關係、土壤動物對森林碳和氮循環及植群的影響等。最後也是最重要的研究是森林和各種不同的樹木對固定二氧化碳的效率,以及碳和氮在土壤中的循環與變化等。

  • 日期:105-11-23

森林經營組

  • 地址:100051 臺北市中正區南海路53號(交通位置圖)
  • 電話:(02) 2303-9978 分機:1316
  • 傳真:(02) 2375-4216

本組簡介

本組現有研究人員8人,技工2人,約僱人員5人,臨時契約工10人。依研究主題區分為空間規劃研究室及林分經營研究室兩個研究室。

研究重點

本組使用航遙測、數值地形模型及地面調查等資料,應用遙測影像處理系統、地理資訊系統及決策支援系統等技術,從事林地分級與森林生態系經營規劃研究,使森林經營能符合生態、經濟和社會三層面之需求。同時在人工林生態系經營方面,結合不同林分經營目標,建立不同之林分撫育經營策略,進行各項森林作業之工作研究,發展環境友善之集運作業系統,期達到森林生態系永續經營,維持林地生產力及生物多樣性提升碳吸存,發揮最大化森林功能與森林服務。各研究室近期研究主題如下:

空間規劃研究室:

  1. 遙測與地理資訊系統於林地狀況(生物量綠度指數、葉面積指數、森林火災跡地)之監測。
  2. 林地分級智能系統與森林生態系經營決策支援系統之建立。
  3. 多尺度層級之森林生態系經營研究。
  4. 森林地景規劃、監測與管理之整合研究。
  5. 森林蓄積量變遷對二氧化碳吸存影響之研究。

林分經營研究室:

  1. 重要經濟樹種人工林中後期撫育經營研究。
  2. 人工林森林生態及永續經營之研究。
  3. 林分生產力準則與指標之研究。
  4. 人工林集約經營與林分質、量生長、模擬與收穫關係之研究。
  5. 森林資源永久樣區設置與調查之研究。
  6. 天然針闊葉林分經營,混合林建造與更新方法之研究。
  7. 林木修養與養護。
  8. 森林美學相關研究。
  9. 森林作業之工作研究。
  10. 環境友善之集運作業系統研究。
  • 日期:105-11-18

森林經營組

  • 地址:100051 臺北市中正區南海路53號(交通位置圖)
  • 電話:(02) 2303-9978 分機:1306
  • 傳真:(02) 2375-1127

本組簡介

本組現有職員4人,包括研究員1人、副研究員1人、助理研究員1人,聘用助理研究員1人,另配置技工2人,協助各項研究業務之推動。為整合試驗研究人力及物力、發揮團隊精神,全力推動重要研究議題,針對研究項目與目標,充分發揮機動靈活的試驗研究組合,在考慮人力之限制下僅設置1個林業經濟研究室。研究員1人兼組長及林業經濟研究室負責人。

研究重點

本組研究方向主要在於永續森林經營的多元效益、社區發展與林產物多元利用推廣,探討臺灣森林與環境經濟效益之關係,包括臺灣生態系服務之效益、遊憩效益、碳吸存效益等,並加強社區為基礎的林業經營與政策之研究。在木材供需及市場調查方面,本組分析原木、製材、合板、單板、組合板、紙漿材等歷年進出口變動及用材及漿材消費量變動,並推動森林驗證制度的成立。所建立之林業經濟資訊系統項目包括自民國70年起之林產品進出口資料、各種木材市價及相關總體經濟等資料,可提供查詢及統計分析。

林業經濟組任務與研究展望

  1. 以宏觀的角度,加強森林生態系經營之生態環境多元效益價值評估研究,以彰顯森林之重要性,增進社會對林業研究與建設之支持。
  2. 辦理社區林業之公眾參與及國際交流研究,使森林走出去,民眾走進來。
  3. 加強森林認證、木材自給率、消費與供需、及林業經濟預測模式建立研究,做為林業長期永續經營之參據。
  4. 林業政策之研究與評估,協助建立健全的林業決策體系與制度。
  5. 森林碳吸存之效益及碳交易可行模式。
  • 日期:105-11-18

集水區經營組

  • 地址:100051 臺北市中正區南海路53號(交通位置圖)
  • 電話:(02) 2303-9978 分機:1403
  • 傳真:(02) 2375-2164

本組簡介

本組成立於1978年,著重於森林集水區經營研究工作。 本組因研究方向分設森林水文氣象研究室、水化學研究室及防災研究室。

研究重點

森林水文氣象研究室

  1. 森林集水區水文循環及氣象
  2. 集水區森林作業對水文特性之影響
  3. 土地利用對溪流水理特性之影響

森林水文氣象研究已在臺灣北、中、南部設置9處試驗集水區,及13處森林氣象觀測站,長期觀測天候狀況、降雨量及溪流水量,以探討水文循環與水平衡等問題,提供森林經營之參考。另以駢對試驗方法,在蓮華池試驗集水區內進行小面積之皆伐作業,以評估森林作業對水文之影響,證明皆伐區之溪流水量增加,且森林涵養水源的功效有其上限。對於集水區養分與泥砂輸出之研究,在數個試驗集水區進行監測,以期建立完整之水文基本資料,供為水資源保育及森林生態系研究之基礎。

水化學研究室

  1. 森林集水區溪流水化學之研究
  2. 酸雨對森林之影響
  3. 遊憩活動對水質之影響

臺灣颱風豪雨季節溪流水化學成分變異甚大,雨季時集水區流失大量的泥砂與營養鹽。經由六個地點的雨水酸鹼性質監測,顯示北臺灣酸雨較嚴重,中臺灣高海拔山區酸雨較輕微,中臺灣淺山地區酸雨居中。森林遊憩對溪流水質的影響以大腸菌數量最為關連。

防災研究室

  1. 山坡地土地利用對逕流與沖蝕之影響
  2. 林道水土保持之研究
  3. 集水區水土資源整體經營之研究

由於臺灣特殊的物理環境與地質條件,集水區內坡地的集約土地利用,造成嚴重之土壤沖蝕與地表逕流,因此上游集水區不同土地利用的土壤沖蝕與地表逕流觀測分析,為研究重點之一,同時偏重逕流係數建立與土壤沖蝕率推估,以供森林經營與水庫營運之參考。此外坡地崩塌機制、林道穩定探討及簡易有效的減少土壤沖蝕設施,亦為研究題材。

  • 日期:105-11-23

森林保護組

  • 地址:100060 臺北市中正區三元街67號 森林研究大樓(交通位置圖)
  • 電話:(02) 2303-9978 分機:2501、2502
  • 傳真:(02) 2307-8755

本組簡介

1991年7月林業試驗所成立森林保護系,專責森林保護之研究工作,並於2003年7月改制為森林保護組。本組設有樹木醫學及森林病理研究室、森林火研究室、森林昆蟲研究室及野生動物研究室等研究室,以進行相關森林保護之研究。

研究重點

樹木醫學及森林病理研究室

進行國內重要樹木病害研究,包括開發分子診斷鑑定技術、發病生態及健康管理研究、執行本所樹木醫學中心業務、提供樹木醫學網站服務、維護管理「林木疫情鑑定與資訊中心」(https://health.tfri.gov.tw/fhsnc/) 網站及食藥用菇類的開發利用。執行相關研究計畫,主要包括重大林木病蟲害健康管理技術建立;樹木醫療體系建立之研究;重大林木病蟲害之入侵風險評估與資訊平台建構維護;林木重要根莖腐病原PCR快速檢測技術建立;樹木細菌性癌腫病監測及防治研究;林木種媒病害之研究;森林中食藥用菇類的開發利用及種源保存;天然林疫病菌與腐霉菌的調查及影響評估等。

  • 樹木醫學中心成立
  • 樹木風險評估檢測
  • 生產牛樟芝之研究
  • 研究以樹木注射防治樟白介殼蟲
  • 林苗猝倒病菌PCR檢測技術開發

森林火研究室

本研究室主要任務目標為配合森林經營過程中保護森林免於不當森林火災之危害。 主要之研究工作除協助林務局在防救森林火災之技術發展外,並針對林火原理、燃料系統及林火資料庫等基礎進行研究。 成立迄立今已建置林火燃料實驗室及林火資訊工作室,支援所須之研究儀器及相關設備。研究主要內容為:

  1. 森林火災危險度預測系統模式
    本計劃以過去已有的林火危險度研究為基礎,依林火及理論建立一適合臺灣地區之林火危險度預測系統。計畫重點分為燃燒機率基本式之推導及森林使用者之林火態度調查,並將此兩項因子整合為一實務性的預測系統。
  2. 森林火災對生態過程及生物多樣性之影響
    野火可能對森林生態系產生正面或負面之影響,為瞭解野火對森林生態系之正負面效應,作為維護及未來管理之依據,本研究將探討野火對森林生態動態平衡、演替及生產力影響,運用林火行為模式(BEHAVE)及森林演替理論,建構不同海拔森林生態系之火後森林演替觀念模式,進行實地生態調查,最後依據分析結果提出實務應用的策略措施。
  3. 森林燃料調查與測繪
    影響野火最主要的環境因子有氣象、地形與燃料,其中燃料是具關鍵性影響的因子,臺灣地區有關森林燃料之質與量之調查至今缺如,因此在林火防救上無法獲得足夠的資訊作決策本研究室與宜蘭大學、臺灣大學合作進行大甲溪森林燃料之質與量的調查,並將透過遙測技術測繪出森林燃料圖,並結合GIS與林火模擬系統,可提供防火與救火之基本資訊。
  • 林火行為監測
  • 林火防救器材測試與推廣教育
  • 森林燃料調查

森林昆蟲研究室

本研究室的任務包括森林昆蟲的試驗研究、森林蟲害之監測、評估、預警、防範及防治研究,以協助林業經營者降低森林害蟲產生的負面影響,共同維護森林生態系的功能與服務。

此外,自1992年起本研究室同仁即積極為公私部門提供林木蟲害的診斷服務及防治諮詢。森林昆蟲研究室成立之初由張玉珍研究員主持,張研究員於1993年退休,後有趙榮台研究員接任,趙博士退休後,目前參與森林昆蟲研究的人員還有陸聲山博士、莊鈴木先生、陳一銘先生、葉文琪先生,曾經執行的研究計畫包括虎頭蜂 (Vespa spp.)、黑角舞蛾(Lymantria xylina)、松材線蟲(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媒介昆蟲(vector)及刺桐釉小蜂(Quadrastichus erythrinae)的生物學、生態學或防治研究;森林苗圃蟲害調查;福山森林生態系的長期生態研究;森林節肢動物多樣性國際合作研究計畫等。

曾進行的研究計畫包括

  1. 無線感測器網路應用在紫斑蝶棲地之保育監測 本研究整合自動監測儀器、有線和無線傳輸、多媒體影像資料庫管理等先進的資訊技術,蒐集紫斑蝶的影像資料和越冬棲地的氣象數位資料,以瞭解紫斑蝶越冬的行為、生態以至於越冬棲地的需求,作為保育或復育的張本。
  2. 臺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的更新與擴充 持續更新、擴充臺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的名錄、生活史、分布、生理、生態、入侵途徑及防治方法等資訊,並增修查詢、圖像、資料匯整、相關連結等多項功能。
  3. 氣候變遷下的林木外來種植食性昆蟲入侵風險評估 氣候變遷可能升高蟲害發生的風險,也可能升高外來物種入侵的風險。本計畫針對林木外來植食性昆蟲的入侵風險,透過模型進行評估,以及早因應氣候變遷的影響。
  4. 森林昆蟲標本典藏之擴充與管理 持續擴充並妥善維護林業試驗所的森林昆蟲標本典藏,使之日益現代化、資訊化、友善化,能以高品質的標本材料與資訊為研究人員、決策者、教師或一般民眾服務,滿足使用者的需求。詳細資料請參見台灣森林昆蟲標本館
  5. 林業試驗所昆蟲標本典藏數位化計畫(國科會補助) 以每年製作一萬份高解析度數位影像的速度,逐步完成本所昆蟲典藏標本之數位影像,詳細內容請參見台灣森林昆蟲標本館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網站
  6. 臺東蘇鐵白輪盾介殼蟲危害監測計畫(林務局補助) 我國政府於1986年劃設「臺東蘇鐵(Cycas taitungensis)自然保留區」,以就地保育臺灣特有的臺東蘇鐵,然而外來入侵的白輪盾介殼蟲(Aulacaspis yasumatsui)卻在2005年入侵保留區,因此本研究團隊定期進入保留區取樣、監測,提供區內臺東蘇鐵、介殼蟲及其天敵族群的動態變化數據、資訊,作為林務局防治決策的參考。
  7. 桉樹枝癭釉小蜂緊急防治試驗(林務局補助) 桉樹枝癭釉小蜂(Leptocybe invasa)為植食性造癭蜂,係最嚴重之桉樹害蟲之一,臺灣受害的桉樹以赤桉及玫瑰桉為主,病株生長遲緩甚至死亡,本計畫研發有效之防治方法,以降低損失。
  • 製作蛾類標本
  • 研究人員在臺東蘇鐵自然保留區取樣
  • 訪問東華大學吳海音副教授有關緬甸小鼠的資訊
  • 臺東大武紫斑蝶越冬棲地的氣象塔及感測器

野生動物研究室

本研究室的任務包括森林獸害之監測、評估、預警、防範及防治研究,野生動物的行為、生態與保育研究,以維護森林生態系的功能與服務。

野生動物研究室成立之初由趙榮台研究員主持,2006年由葛兆年副研究員接任迄今,其他參與研究的人員為陳一銘先生、葉文琪先生,曾經執行的研究計畫包括森林嚙齒類動物(rodent)的調查、臺灣野豬(Sus scrofa taivanus)的行為與生態研究、臺灣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 pentadactyla)的生態、行為及保育研究、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的生態及危害研究、赤腹松鼠及鼬獾(Melogale moschata subaurantiaca)的無線電追蹤研究、自然保護區動物多樣性及群聚結構之比較評析與監測研究、都市破碎棲地特性與鳥類群聚組成變動之關係、都市公園綠地遊客對鳥類之干擾研究。

曾進行的研究計畫包括

  1. 五色鳥(Megalaima nuchalis)特性研究 評估都市與野外族群繁殖表現差異原因,評估都市與野外族群巢樹與巢洞利用差異原因,評估人工段木利用情形。
  2. 棲蘭山檜木林永續經營之研究 調查檜木天然林及枯立倒木整理林之動物物種並計算群聚介量,建立能反映檜木林生物多樣性復育狀況的監測技術,評估與動物群聚組成相關之棲地因子並進行調查。
  3. 綠色造林地野生動物監測及對農地影響研究 比較分析台糖造林地、鄰近次生林及附近農地的生物多樣性及生物群聚,建立捕捉野生動物及無線電追蹤等技術,並進行動物移動廊道試驗。
  • 捕捉野生鳥類進行野放試驗
  • 嚙齒類動物調查
  • 利用內視鏡了解五色鳥繁殖情形
  • 五色鳥是臺灣特有種但面臨捕捉及棲地破壞壓力
  • 日期:105-11-23

森林利用組

  • 地址:100051 臺北市中正區南海路53號(交通位置圖)
  • 電話:(02) 2303-9978 分機:2618
  • 傳真:(02) 2303-5738

本組簡介

本組現有研究人員7人。依研究主題區分為木質材料研究室、木竹材加工研究室及木材結構研究室。連結至林產利用主題館

研究重點

由於木材消耗量快速累增及人工林缺少有效管理,全球森林資源正迅速銳減。如何保育地球環境及有效利用與發展森林資源為當前世界各國林業與林產界共同關注之課題。因此,如何研發木質材料新加工技術,以改進產品品質、生產效率,進而提昇產品競爭力;改良木質材料性質、資源再回收及開發綠色環保資源,以維繫森林資源之永續經營,是森林利用組研究計畫的總體方向與目標。

  1. 轉導產業界及林農,提供安全有品質永續的林產技術及檢定服務,提升林產業產值。
  2. 研發多元的林產利用,開發保育、文化及現代的林產品。
  3. 配合農業循環經濟政策,加強研發木竹材剩餘資材循環再利用。
  4. 以林產業技術配合地方創生政策,導入新科技,與產業合作發展轉型產品及技術。

竹材加工利用

台灣地區竹林資源豐富,民國五、六十年代國內竹材加工產業相當蓬勃,每年賺取巨額之外匯達十數億元,對農村經濟之發展助益良多。然而自民國七十年代以來,因大量替代品取代竹材,產業競爭力急速降低,致使產業外移,造成國內竹材加工業逐漸蕭條與沒落,亦使得國內竹林缺乏經營管理而荒蕪。近年來為促進國內竹材資源有效利用與提高竹材之附加價值,積極推動竹炭之研發,包括竹炭土窯建造、竹炭燒製、性質檢測、品質評估與加工利用等,目前炭窯建造技術與竹炭燒製技術之研發均已獲得相當之成果與肯定,並經由產學合作推廣至業者,為國內竹炭產業奠定良好之根基。此外,亦進行熱處理竹材之相關研究,熱處理竹材之特徵為增加尺寸安定性、耐腐性與耐蟻性,但其顏色隨之變深與靜曲強度則隨之降低,因此應配合使用用途與場所等,採取適當之熱處理條件,建議處理溫度以180-200℃,處理時間以2-4h為宜。為了振興國內竹材產業之發展與達到有效利用國內竹材資源之目的,今後對熱處理竹材之加工性能與推廣利用,應更進一步探討與努力。

商用木材基本性質之資料庫建立

木材與其他材料比較,除了質輕、強度大、加工容易與保溫隔熱等優點外,其木紋美觀、材色柔和可帶給人類安心與舒適之感覺,作為工藝、家具、裝潢與建築之用,可深獲社會大眾所喜愛。 近二、三十年來,由於世界人口之增加、人類生活水準之提高與木材工業之發展,世界之木材需要量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同時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之報告,全球產業用原木消費量有長期增加之傾向,森林資源亦因而急遽減少,原木供應國為因應市場之需求而開發未利用之材種。國內木材自給率為1%以下,木材需要量之99%以上仰賴進口,包括合板、製材與家具用材等。由於國內商用木材因來自世界各地,材種複雜,辨識不易,材性不明,在加工利用上亦造成困惑。有鑑於此,針對國內主要商用木材之解剖、物理與強度等性質,進一步探討與研究,並建立資料庫以供國內木材加工業與學術研究單位參考。

樹木危險性調查及樹木風險管理計畫制訂之研究

應用無損檢測技術包括目視法、應力波法及鑽孔抵抗法等檢查及評估樹木的危險性,提供樹木管理單位的處置建議參考,102年度已提供樹木危險性的現地調查及建議,總共有20種樹種207株樹木,歸納可能發生樹木破壞傾倒的公安事件之危險缺點項目,有1.腐朽的木材、2.破裂、3.根部問題、4.衰弱枝條的連結、5.潰瘍、6.不良樹體結構、7.枯死幹枝等七項,作為目視檢查樹木危險性的基礎。應力波儀器檢測健全樹木的應力波傳播速度作為標準評估依據,依據樹種不同而異,整體而言,平均速度小於1000 m/sec時,或以健全應力波速度小於原有70%以下時,視為嚴重腐朽及空洞,鑽孔抵抗值減少率少於20%以上時,視為嚴重腐朽及空洞。最後,本年度已完成制訂樹木風險管理計畫綱要基準,提供樹木風險性管理的計畫擬訂參考。

木質材料應用在生態工法的建造及材質監測

以造林木木構件材料作為擋土牆時,其木構材逐年劣化及折減強度需加以監測評估,而其劣化及折減強度的變化及檢測需藉由非破壞性技術檢測木構材加以瞭解。102年已檢測完成新建(3年內)的護坡牆木構件 (南投及羅東林管處轄區二處)共11座,已建造完成超過三年以上的護坡牆木構件共7座(羅東林管處轄區一處),評估應用不同非破壞性技術檢測檢測木構件的材質(合計18座護坡牆的木構件)。已取樣木構件的樹芯試材,進行內部現存的防腐藥劑含量與材質劣化現況調查,初步結果得知防腐藥劑留存量較少的木構件,目視木構件等級較高(劣化較嚴重)。完成設置實驗室試驗腐朽菌(兩種)對木材(兩種)劣化的變化,以ACQ或CA處理且防腐等級達K4之試片在12週之腐朽試驗後均無明顯之重量損失,而未處理之對照組其質量損失已達7%以上。

木結構與綠建築之研究

近十餘年來,因生活水準提高,加上木屋建造方式不斷改良及材料的創新,木屋在居家建築中已逐漸佔有一席之地。木屋包括:木材為可再生材料、加工容易、施工期短、抗震性能佳、冬暖夏涼等優點。

一般人對木屋常有易腐朽、易遭白蟻為害、易發生火災、使用年限短、易漏水等負面觀感,但隨著科技發達,已開發出種種防腐、防火木材,配合各式改良之建築工法,已能有效減少上述缺點發生。只要經良好設計及維護之木屋,非但可提供優良的居住品質,且使用年限較之鋼筋水泥建築亦毫不遜色。

另外,傳統的應力波測計係利用加速度變換器來測定應力波之傳遞速度,故應用非破壞計測技術,開發新型感應元件及壓電型應變轉換器測定應力波,探討前人研發之計測技術,應用於木質材料、製材品及老舊建材評估之可行性。

綠建築研發推廣方面,擬著重於複合材料之開發應用與木質廢棄物包括營建廢棄物、工業廢棄物、一般廢棄物及林業廢棄物之回收再利用研究。

木竹材生質能源相關研究

木質材料生質能是目前歐美國家政策極力推廣應用之再生能源,因應臺灣目前缺乏充裕之木質廢棄材資源,然擁有豐富竹林資源與因颱風侵襲所帶來之大量漂流木,本計畫即在應用物理與化學加工等多種方式,對竹材與漂流木進行生質能源產品開發研究與效益評估,目的在充分利用國產竹子與漂流木開發具競爭力之多樣化生質能源產品與材料,以期為國內竹資源低度之利用開發新途徑,提昇國內竹資源利用與漂流木應用之附加價值,並提高國內再生能源比例及達到節能減碳之效益,同時解決大量漂流木等無處可去所引發社會與環境之問題,達到環保與資源利用雙重貢獻。重要研究與工作項目如下:

  1. 分別以竹材與漂流木為材料,經粉碎加工後,以快速熱裂解製作填加於鍋爐用生質油。
  2. 分別以竹材與漂流木為材料,經粉碎加工後,再經造粒設備加熱加壓製成固態燃料顆粒。
  3. 分析竹質與漂流木燃料顆粒之基本性質:密度、顆粒尺寸、細緻度、含水率、熱卡值、氯含量、灰分含量。
  4. 以漂流木為原料進行非硫製漿系統之能源及廢液回收木質素與其加工利用之研究。
  5. 以有機溶劑製漿法進行漂流木製漿及其生質衍生物之應用。
  6. 以蒸煮爆碎法進行漂流木製漿及其生質衍生物之應用。
  7. 研發適用竹質與漂流木燃料顆粒之中小型能源用鍋爐。

建構台灣森林認證準則與指標之研究

隨著全球公眾環保意識增強,國際性森林認驗證已被認為是促進森林永續經營的有效管理工具,運用具國際認可之標準與準則的認驗證系統,與透過獨立第三方評估森林經營活動之驗證方式,對林地經營管理與林產品生產進行監督,達到森林自然生態保育與資源有效利用目標。目前國際盛行森林認驗證管理系統主要有森林管理委員會(Forest Stewardship Council,FSC)及森林認證認可計畫(Program for the Endorsement of ForestCertification Schemes; PEFC)。透過森林認驗證制度的監督,森林經營以達成經濟、環境與社會層面相互和諧且負責任之永續經營為目標,且通過森林驗證之林地對森林碳匯管理同時具有積極作用。本計畫目的在透過制訂符合國際森林驗證精神與標準,且適用臺灣森林環境與管理現況之認驗證準則與指標,逐步推展國內林地通過國際森林經營驗證,以提昇國內公私有林森林經營與林產品與非林木產品之國際競爭力。其主要工作有如下項目:隨著全球公眾環保意識增強,國際性森林認驗證已被認為是促進森林永續經營的有效管理工具,運用具國際認可之標準與準則的認驗證系統,與透過獨立第三方評估森林經營活動之驗證方式,對林地經營管理與林產品生產進行監督,達到森林自然生態保育與資源有效利用目標。目前國際盛行森林認驗證管理系統主要有森林管理委員會(Forest Stewardship Council,FSC)及森林認證認可計畫(Program for the Endorsement of ForestCertification Schemes; PEFC)。透過森林認驗證制度的監督,森林經營以達成經濟、環境與社會層面相互和諧且負責任之永續經營為目標,且通過森林驗證之林地對森林碳匯管理同時具有積極作用。本計畫目的在透過制訂符合國際森林驗證精神與標準,且適用臺灣森林環境與管理現況之認驗證準則與指標,逐步推展國內林地通過國際森林經營驗證,以提昇國內公私有林森林經營與林產品與非林木產品之國際競爭力。其主要工作有如下項目:

  1. 發展與制訂臺灣森林認驗證準則與指標。
  2. 訓練執行森林經營認驗證制度輔導與稽核人員。
  3. 完成臺灣林地通過國際森林經營驗證實務案例。
  4. 發展臺灣自有森林認驗證系統,建立自有認驗證標章。
  5. 評估非林木及環境效益納入森林認驗證準則與指標之效益。
  6. 探討臺灣森林經營驗證前後林地在經濟、社會與環境層面之效益。
  • 日期:105-11-23

森林化學組

  • 地址:100060 臺北市中正區三元街67號12樓(交通位置圖)
  • 電話:(02) 2303-9978 分機:2151、2152
  • 傳真:(02) 2307-7306

本組簡介

本組為配合整體之發展,故於98年7月由林產研究大樓搬遷至森林研究大樓。本組的主要研究目標是應用各項技術,以森林資源為基礎,開發多功能性林產品,以期增進森林資源的經濟效益。研究範圍包括林下經濟產物及林產物抽出與利用、植物揮發性氣體與森林療育結合、木材改良以及木材保存等課題。本組為開發林下經濟樹種及木本植物中萃取各類抽出物,以充分利用林產物及其副產物的特殊成份,且應用低污染性木材保存藥劑,以減輕對環境的衝擊。

研究重點

植物抽出成分、揮發性氣體及特殊林產物之提煉、分析與加工利用

為開發本土植物之新用途,包括林下經濟樹種,以提昇森林之附加價值,藉由溶劑萃取、水蒸氣蒸餾、微波萃取、超臨界二氧化碳等不同方法提煉植物精油及其他特殊林產物,再使用氣相層析儀及氣相層析-質譜儀等各種儀器分析並確認其結構,且與其他學門結合研究其效能與利用。其他亦可應用在香氣風味與板材VOC檢測、臺灣本土樹種揮發性有機化合物(BVOCs)的排放監測與林木BVOCs釋出特性在森林碳管理的應用探討、BVOCs作為生物圈中信息化合物的作用研究,以及BVOCs的化學多樣性與應用、利用生物揮發物開發長效性的疾病控制與害蟲管理策略等。

木質材料保存之研究

依標準法進行臺灣造林木耐腐朽及抗蟲害性質,以建立天然耐久性資料庫,作為篩選木材之準則及利用之參考。此外,為延長木質材料使用壽命並兼顧環境保護需求,本組研究重點有開發環保型木材保存藥劑、新型保存藥劑應用於本土資料之建立、熱處理材等。

  • 日期:105-11-23

木材纖維組

  • 地址:100051 臺北市中正區南海路60號(交通位置圖)
  • 電話:(02) 2303-9978 分機:3705、3706
  • 傳真:(02) 2303-7832

本組簡介

本組於日據時期即為木酥科,於原址設有日式廳舍及造紙工廠,於民國65年時與森林化學系、木材利用系及林務局農林航空測量隊合建林產研究大樓,並隨發展於周邊改建造紙工廠、設置溫濕度控制室、手工抄紙實驗室、脫墨淨漿室等。民國98年因林產大樓拆遷並於同年5月搬遷至林業技術服務大樓。本組在有限的人力下,發揮群策群力團隊精神,不自限於各研究室,近來研究發展方向如下:

研究重點

本組研究是以木材纖維在造紙工業的應用為主軸,因應時代發展而有不同的研究重點,早年以開發各種木材及非木纖維原料,涵蓋省產及鄰近地區進口樹種,及省產農林廢棄物之製漿利用,充裕國內製漿工業的料源,之後發展著重於回收纖維的再生利用、生物技術運用於漿紙製程、製程用水管理及廢水處理等以符合資源循環利用、減少廢棄物及化學藥品用量、減輕產業對環境衝擊等環保需求。

現今研究目標為以農林剩餘資材循環再利用、淨零碳排、減塑、綠色永續的包材及高值化產品等技術製程研發為主,力求資源零廢棄、降低製程排碳量。探討各種機能紙、纖維衍生產品、手工紙、特殊林產抽出成分、紙文創香氛產品並結合森林療癒、奈米生物材料與生質燃料等具可永續發展的高附加價值產品的開發研究。

紙張樣品陳列室設有常態展,且不定期辦理與紙類相關的特展,進行教育推廣活動。

纖維化學與林產化學研究室

  1. 農林剩餘資材循環再利用技術研發
  2. 紙的再生循環技術研發
  3. 特殊機能紙研發
  4. 纖維衍生產品研發
  5. 漿紙節能製程研發
  6. 木材纖維形態分析與木材化學組成分分析
  7. 生物技術於漿紙製造之研究
  8. 濕端化學與用水管理
  9. 生質材料與能源開發之研究
  10. 特殊林產抽出成分、精油萃取分析研究

造紙及紙質文物維護研究室

  1. 造紙技術之研究與發展
  2. 紙張性質之測試與評估
  3. 特種紙的研製與開發手工造紙及手工紙加工方法研究
  4. 紙質文物維護保存研究
  • 日期:105-11-18

技術服務組

  • 地址:100051 臺北市中正區南海路60號(交通位置圖)
  • 電話:(02) 2303-9978 分機:3872
  • 傳真:(02) 22305-2027

本組簡介

技術服務組為本所試驗研究與林業技術諮詢服務對外聯繫之總窗口。主要業務包括林業技術諮詢、研究管理及科技計畫管考、資訊與網路系統管理、圖書資訊收集與交換、出版學術研究期刊及推廣性刊物,以及研發成果管理與技術移轉等。因此,建置並提供本所研究人員最完善的研究資源環境,及運用各種方式宣導本所研發之重要成果,提昇本所之社會形象與存在價值,以獲致最有效之技術服務績效,是本組業務發展與推動之重心。

業務重點

  1. 林業技術諮詢:包括學術研討會資訊發布及一般林業技術諮詢,如病蟲害防治及動、植物引進等。
  2. 研究管理:包括本所自辦、委辦、科發基金與產學合作等各項研究計畫之彙整與管考。
  3. 資訊服務:林業研究網路、資訊安全、個人資料保護、研究資料倉儲及辦公室自動化系統之建構與管理制度。
  4. 圖書館經營管理:圖書與期刊購置、典藏及自動化系統管理、館際合作、珍本圖書保存。
  5. 科學技術推廣:臺灣林業科學季刊、林業研究專訊雙月刊、林業叢刊等刊物之出版及其管理。
  6. 研發成果之智慧財產權申辦與技術移轉相關業務。
  7. 國際合作等相關業務。
  8. 資訊辦公室:提升為民服務水準及林業試驗研究品質,建置與維運本所林業研究網絡、開發與建置應用系統、經營本所全球資訊網、研究產出暨考績管理系統與研究資料目錄系統、促進行政與研究業務自動化,並提昇本所網際網路資訊通訊安全。
  9. 圖書館:本所圖書館為林業專業之圖書館,創設於日治大正時期,至今已有八十餘年之歷史。目前圖書館包括圖書室與期刊室兩間,藏書近三萬冊,中、西、日文期刊六萬餘冊,並提供摘要及全文。